梁式桥抗震设计的弹塑性位移反应谱
本文关键词:梁式桥抗震设计的弹塑性位移反应谱
更多相关文章: 弹塑性反应谱 抗震设计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屈服后刚度 延性
【摘要】:合理选取四类场地320条强震记录,研究地震动特性及恢复力模型动力参数对弹塑性位移谱与残余位移谱影响。结果表明,给出某一标准设防烈度的弹塑性反应谱,其它设防烈度下弹塑性反应谱可据PGA设防烈度与PGA标准烈度比值调整获得;可忽略屈服后刚度比对弹塑性位移谱影响,但应选择偏于保守的屈服后刚度比统计残余位移谱,由此建立的残余位移谱只适用短周期、低延性一般规则桥梁中、低矮桥墩的抗震设计;阻尼比与位移延性比为影响弹塑性位移谱及残余位移谱重要因素,阻尼比增大会减少桥梁非弹性变形及震后残余位移。基于该结果建立适用于我国梁式桥抗震设计的弹塑性及残余位移谱,为考虑残余位移影响的梁式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试验室;
【关键词】: 弹塑性反应谱 抗震设计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屈服后刚度 延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042,5140804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JQ725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3G1211006)
【分类号】:U442.55
【正文快照】: 非线性静力分析法(NSP)[1,14-20]为计算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方法之一。由于NSP法需弹塑性反应谱为其提供目标位移及弹塑性需求谱,故针对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已广泛开展。Newmark等[2]将10条常用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给出几种不同的非线性反应谱。陈聃等[3]建立以延性系数为谱坐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韦承基;弹塑性结构的位移比谱[J];建筑结构学报;1983年01期
2 黄建文,朱f^;近场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3 何文福;刘文光;杨骁;霍达;冯德民;;隔震结构弹塑性反应谱分析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年01期
4 弓俊青,朱f^;以位移为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墩柱抗震设计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04期
5 王博;白国良;代慧娟;;典型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3年1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宇;白桦;朱f^;杨庆山;雷俊卿;;SDOF弹塑性体系地震响应的参数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欧进萍,何政,吴斌,邱法维;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3 朱镜清,朱晓力,王东升;非弹性反应谱计算的一个改进算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4 司炳君;李宏男;王东升;孙治国;王清湘;;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I):拟静力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5 杨伟;欧进萍;;结构地震弹塑性反应谱——损伤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6 杨志勇;肖丽;黄吉锋;田家勇;;建筑结构罕遇地震响应与地震动位移谱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5期
7 孙颖;卓卫东;房贞政;;规则桥梁抗震性能水准的定义及其量化描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5期
8 刘锐;;基于位移钢管混凝土柱抗震设计方法概述[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2期
9 肖明葵,白绍良,刘纲,董银峰;求弹塑性位移谱的一种简化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10 孔德怡;李黎;江宜城;叶志雄;;连续梁桥隔震设计与分析若干问题讨论[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文;朱f^;;近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叶志明;楼思展;陈玲俐;;建筑物震害风险评估研究新进展[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毛小勇;肖岩;;基于位移的圆钢管混凝土柱抗震设计方法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毛小勇;肖岩;;基于性能的钢管混凝土柱抗震设计方法概述[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毛小勇;肖岩;;基于性能的钢管混凝土柱抗震设计方法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燕斌;冯云成;;厦漳跨海大桥南汊北引桥减隔震方案设计[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yN;冯谦;黄滔;;从汶川地震典型桥梁震害谈桥梁抗震对策[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安秉忠;;地铁高架站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与建议[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晓伟;倪晓博;沈星;叶爱君;;桥梁横向新型金属阻尼器及其应用[A];第二十一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4年
10 李立峰;吴文朋;胡思聪;刘守苗;;地震作用下高墩大跨桥梁时变易损性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黄庆丰;抗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卸载分析方法[D];天津大学;2003年
3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潘文;Push-over方法的理论与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樊海涛;钢筋混凝土建筑非线性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李钢;新型金属阻尼器减震结构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朱珊;柔性支撑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门进杰;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吴再新;大跨度组合体系箱梁的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王丰;基于性能的结构多维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鑫;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思佚;某公路桥非隔震和隔震方案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钊;“站桥合一”式车站结构简化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黄尚;高速铁路桥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媛;直接基于位移的PPC框架抗震设计理论及其初步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王段;结构抗震反应谱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7 董晓岚;等延性屈服点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罗林杰;能力谱法在高层建筑Pushover分析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周勇军;既有连续梁桥抗震评估方法及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10 杜文风;圆柱面巨型网格结构的动力性能及动力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文福;霍达;刘文光;李婕;冯德民;;长周期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卓卫东,范立础;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3 周雍年,周正华,于海英;设计反应谱长周期区段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4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5 王东升;李宏男;王国新;岳贸光;;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长周期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6 吴琛;周瑞忠;;Hilbert-Huang变换在提取地震信号动力特性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7 徐龙军;胡进军;谢礼立;;特殊长周期地震动的参数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8 梁小华,蒋溥;桃夭门大桥基岩长周期设计反应谱[J];地震地质;2004年04期
9 杨伟林;朱升初;洪海春;陶小三;唐忠良;;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10 赵斌,王亚勇;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设计反应谱的几点讨论[J];工程抗震;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海燕;基于位移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与结构抗震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华东;大跨径桥梁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全庆;陈岩;;浅谈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J];中国科技财富;2008年10期
2 刘泓鑫;刘静;;浅谈砌体抗震设计[J];山西建筑;2008年31期
3 宋巨锋;王小旭;;桥梁的抗震设计浅析[J];科技资讯;2009年02期
4 史永吉;新西兰桥梁的抗震设计和免震设计技术[J];铁道建筑;1989年06期
5 戴国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八)——抗震设计的总过程[J];建筑科学;1990年02期
6 杨万顺;;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体会[J];住宅科技;1990年09期
7 何汉文;;南方较大空间砖房抗震设计的探讨[J];建筑结构;1991年02期
8 方义弼;;抗震设计中几个原则问题[J];结构工程师;1991年02期
9 MasakazuOzaki,TatsuyaYzuhata,罗文斌 ,钱稼茹;延性建筑考虑非弹性变形限值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简化方法[J];建筑结构;2000年06期
10 李杰;工程系统的内涵、抗震设计与设防原则[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棉;;砖混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抗震设计的影响[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董启灏;陆延红;;抗震设计常遇若干争议问题讨论[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益燕;;浅谈高层钢框架的抗震设计[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4 蔡林峰;高胜战;;砖混结构的应用和抗震设计注意事项[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年
5 白建永;王卫忠;项兵;高飞;;多层酒店抗震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李怡;马铭;;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初探[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7 方建桥;胡志坚;;加州新一代桥梁的抗震设计标准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康凯;;西郊庄园大酒店抗震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朱洁静;杨必峰;沈忠贤;;东方金融广场抗震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蔡益燕;;日本在抗震设计中的创新战略和技法[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彦斌;省建设厅为我州赠送抗震设计图集[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2 本报记者 钟振宇;有无抗震设计 受损情况大不同[N];四川日报;2013年
3 张孔生;我市执行抗震设计新规[N];扬州日报;2008年
4 陈熹熹邋汪晓霞;抗震能力可否写进购房合同[N];市场报;2008年
5 袁弘;未通过抗震设计审查 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使用[N];成都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一博;新建小区须过抗震关[N];郑州日报;2008年
7 黄歆邋陈亦南;建筑专家:必须进一步加强建筑物防震抗震设计和施工[N];建筑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楠;提高震后桥隧病害评估和处置效率[N];中国交通报;2011年
9 记者 曹轩;我省开展抗震设计质量专项抽查[N];吉林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关;“生命线工程”急需抗震设计优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邹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张海明;基于能量谱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3 江辉;近场地震下桥梁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能量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柳长江;钢框架梁柱四角钢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邓国专;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及抗震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本燕;钢筋混凝土桥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长安大学;2007年
2 罗兰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宁;基于抗震设计和构造改进的钢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程佳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5 唐辉;中海国际社区某高层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6 孙鹏;近场地震下框架结构基于损伤抗震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7 胡炬;某超限高层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徐国锋;高烈度区连续梁桥延性抗震设计初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9 刁现伟;不规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刘加进;基于三维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结构损伤评估与抗震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03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0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