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隧道凝灰岩流变试验及其本构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联隧道凝灰岩流变试验及其本构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凝灰岩 H-K流变模型 Burgers流变模型 岩石三轴蠕变试验 数值模拟
【摘要】:基于三联隧道凝灰岩地层段大变形问题,利用室内蠕变试验方法,研究凝灰岩的流变特性。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比较分析H-K流变模型拟合值、Burgers流变模型拟合值与试验数据的关系,研究凝灰岩的蠕变变形特征、长期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凝灰岩蠕变变形随时间趋于稳定,属于稳定蠕变。结合蠕变试验结果,数值模拟三联隧道凝灰岩地层段围岩的流变特性,验证了凝灰岩H-K流变模型的适用性。综合以上,H-K模型能够描述三联隧道凝灰岩的流变特征,且凝灰岩长期强度为瞬时强度的0.61倍。该成果对于三联隧道凝灰岩地层段隧道支护的优化调整,以及隧道结构长期稳定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武汉中咨路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铁路局;
【关键词】: 凝灰岩 H-K流变模型 Burgers流变模型 岩石三轴蠕变试验 数值模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505)
【分类号】:U451.5
【正文快照】: 凝灰岩是一种分布广泛、常见的细粒火山碎屑岩,其主要成分为火山灰,外貌疏松多孔,多呈紫色、红色或灰绿色。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修建在凝灰岩地层中的地下工程,包括以色列卡迈尔隧道、印尼Asahan No.1水电站、大丽线禾洛山隧道、元宝山隧道和大相岭隧道等。基于上述工程,学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怡;王芝银;韩冰;;岩石三轴蠕变试验黏弹性解析及参数识别[J];力学与实践;2008年04期
2 杨英;;大丽铁路碎裂玄武岩夹凝灰岩型隧道特征及施工对策[J];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3 怀平生;;以色列卡迈尔隧道凝灰岩段设计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09年11期
4 李化敏,李振华,苏承东;大理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2期
5 韩冰;王芝银;郝庆泽;;某地区花岗石三轴蠕变试验及其损伤分岔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6 熊良宵;杨林德;张尧;沈明荣;石振明;;锦屏二级水电站绿片岩双轴压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7 张明;毕忠伟;杨强;程丽娟;李仲奎;;锦屏一级水电站大理岩蠕变试验与流变模型选择[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8 康永刚;张秀娥;;基于Burgers模型的岩石非定常蠕变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锦屏深埋长大引水隧洞围岩蠕变特性仿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2 韩冰;王芝银;丁秀丽;徐平;;软硬互层岩体流变特性的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2期
3 于德海;彭建兵;崔春义;;绿泥石片岩和云母石英片岩时间效应的试验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马君;沈明荣;谌洪菊;;第一拐点法确定结构面长期强度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3期
5 张尧;熊良宵;;岩石流变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6 曾伟军;;变质板岩高边坡岩石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2年02期
7 孙强;秦四清;马平;;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8 陈文玲;赵法锁;;云母石英片岩的三轴蠕变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9 孟文力;杨英;易开华;;大丽铁路地质和环境综合选线原则及设计思路[J];高速铁路技术;2012年01期
10 李昂;邵国建;杜培荣;雷冬;丁胜勇;;双轴应力状态下围岩的力学特性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强;秦四清;马平;;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2 韩庚友;王思敬;张晓平;王彦兵;赵国斌;马超锋;;分级加载下薄层状岩石蠕变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唐明明;王芝银;;石灰岩蠕变变形与应力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唐皓;赵法锁;陈文玲;党亚倩;;大理岩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6 冒海军;板岩水理特性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7 齐明山;大变形软岩流变性态及其在隧道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杨根兰;蚀变岩特性及其工程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黄书岭;高应力下脆性岩石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10 陈文玲;黑河水库坝肩边坡云母石英片岩三轴蠕变机理及蠕变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永永;小净距软弱围岩隧道二衬支护参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杜雁鹏;软质板岩隧道大变形力学行为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刘栋;深部围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原虎军;南坡铜矿留矿采矿法采场危险因素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7 王旭东;小湾水电站蚀变岩蠕变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袁义;地下金属矿山岩层移动角与移动范围的确定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梁玉雷;温度周期变化和渗透压力作用下大理岩蠕变试验与理论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李震;绿泥石片岩力学—水化学特性及其对隧洞稳定性影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忠亭,王宏,陶振宇;岩石蠕变特性研究进展概况[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年S1期
3 赵生才;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香山会议第175次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4 罗润林;阮怀宁;孙运强;朱昌星;;一种非定常参数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沈振中,徐志英;三峡大坝地基花岗岩蠕变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6 缪协兴,陈占清,茅献彪,陈荣华;峰后岩石非Darcy渗流的分岔行为研究[J];力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陈沅江,潘长良,王文星;软岩流变的一种新的试验研究方法[J];力学与实践;2002年04期
8 黎剑华;刘优平;汪为巍;;软岩非定常蠕变参数辨识[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周家文;徐卫亚;杨圣奇;;改进的广义Bingham岩石蠕变模型[J];水利学报;2006年07期
10 郎玉光;;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综合技术[J];铁道建筑;2007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明山;大变形软岩流变性态及其在隧道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万军;;玻璃流变模型的精确测定[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2 王刚,金峰,徐艳杰;离散元构造面流变模型[J];岩土力学;2001年03期
3 张玉生;流变模型有限元粘塑性参数的推定与应用[J];结构工程师;2002年01期
4 许宏发,钱七虎,吴华杰,陈伟;确定软土流变模型参数的回归反演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5 付艳斌;朱合华;王铁行;;基于超定线性方程组确定软土的流变模型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6 王燕霜;邓四二;杨伯原;杨海生;;润滑油五参数流变模型的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7年05期
7 李孝平;李显平;;土的流变特性研究概述[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7年01期
8 庞桂珍;宋飞;;一种岩石的损伤流变模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杨文东;张强勇;李术才;陈芳;王刚;;以屈服接近度分段函数表示的非线性流变模型的程序实现[J];岩土力学;2013年09期
10 潘君拯;我国水田土壤流变模型初探[J];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才初;刘大安;;理论流变模型及其统一模型研究[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袁建新;孔令伟;;土的广义流变模型与固结问题[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龚晓南;袁静;益德清;;岩土流变模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4 许宏发;钱七虎;吴华杰;陈伟;;确定软土流变模型参数的回归反演法[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5 叶永;蔡宜洲;;沥青砂流变模型及其参数确定[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6 段志强;周宏伟;王春萍;韩冰冰;;含Caputo分数阶导数的流变模型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俊云;柴敬;;锚固岩体的二维流变模型[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刘剑平;;基于两种流变模型粘塑性流体弹流润滑数值分析结果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宇;李建林;邓华锋;王瑞红;;软岩三轴卸荷流变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危银涛;张一驰;何力肯;;橡胶传送带的动态流变模型[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飞;石膏角砾岩非线性流变模型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2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3 宋勇军;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齐银萍;裂隙岩体三维损伤流变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2 蔡志远;考虑土体流变特性的边坡参数反演及其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1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1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