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3:19

  本文关键词: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含隧道岩质边坡 地震动力特性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摘要】: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导致震区大量房屋倒塌、隧道崩塌、边坡破坏,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地震灾害的突出特点表现为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次生灾害多。我国幅员辽阔,山地众多,地质环境独特,构造异常活跃,在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频发。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水利水电枢纽、山区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线等大型工程正在或将要建设实施。由于地形、环境或工程成本等因素制约,这些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边坡下伏有隧道、隧洞或地下采空区等情况。因此,含洞室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及地震稳定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地下洞室(群)岩石边坡地震灾变行为与抗震性能评价”(编号:51204125),开展了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其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NX进行数值模拟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相互验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振动台模型设计方案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相似比为1:10的下伏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介绍了模型试验相似关系设计原则,确定了主要物理相似常数、根据相似关系选择相似材料以及模型箱的边界处理方法和监测点的布置方案。将大瑞波、汶川波和Kobe波三种地震波作为输入波,并制定试验加载方案。(2)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动力响应规律分析对振动台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重点分析了边坡岩体在不同地震波形、加载方向以及不同加速度峰值激振下的水平向、竖向加速度动力响应以及动位移响应特性等。对边坡模型的水平向、竖向加速度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水平和竖向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坡体高程的分布特性,并分析了测点位置、地震波类型、加载方向以及地震动强度等因素对水平和竖向加速度响应规律的影响;分析了边坡岩体地震动位移响应特性,探讨了地震波类型、地震动强度、测点位置等因素对岩体动位移响应规律的影响。(3)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动力响应数值模拟根据振动台试验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NX对下伏隧道层状岩质边坡进行了三维建模,以输入不同激振强度的汶川波(WC-XZ双向)和输入激振强度为0.2g时各加载工况(WC-X, WC-Z,WC-XZ,DR-XZ,K-XZ)为例,将下伏隧道层状岩质边坡的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完成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相互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无隧道层状岩质边坡数值模型。通过有无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的对比分析,探讨了隧道对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关键词】:含隧道岩质边坡 地震动力特性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2.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0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研究现状11-16
  • 1.2.1 动荷载作用下岩体力学特性研究11-12
  • 1.2.2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及安全评价研究12-15
  • 1.2.3 地震作用下岩体锚固性能分析研究15-16
  • 1.3 含地下洞室岩石边坡的地震稳定性研究现状16-17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7-20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4.2 技术路线18-20
  • 2 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振动台试验设计20-34
  • 2.1 试验设备与测试元件20-23
  • 2.1.1 振动台系统20-21
  • 2.1.2 测试元件21-23
  • 2.2 研究目的和内容23-24
  • 2.2.1 研究目的23
  • 2.2.2 研究内容23-24
  • 2.3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推导24-26
  • 2.3.1 相似理论24-25
  • 2.3.2 模型相似关系设计25-26
  • 2.4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设计与制作26-29
  • 2.4.1 模型箱设计与边界处理26-28
  • 2.4.2 模型设计与传感器布置28-29
  • 2.5 地震波加载方案29-32
  • 2.6 本章小结32-34
  • 3 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34-58
  • 3.1 概述34
  • 3.2 对边坡竖直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34-41
  • 3.3 地震波类型和加载方式对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41-48
  • 3.3.1 对边坡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41-45
  • 3.3.2 对边坡竖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45-48
  • 3.4 激振强度对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48-54
  • 3.4.1 对边坡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48-51
  • 3.4.2 对边坡竖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51-54
  • 3.5 含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动位移响应特性54-56
  • 3.6 本章小结56-58
  • 4 隧道对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58-80
  • 4.1 概述58
  • 4.2 有限元动力分析基本原理58-62
  • 4.2.1 动力反应分析方法58-59
  • 4.2.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59-61
  • 4.2.3 动力反应模型边界条件处理61-62
  • 4.3 下伏隧道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动力数值模拟62-65
  • 4.3.1 边坡概况62
  • 4.3.2 计算模型62-63
  • 4.3.3 监测点布置和地震波的选取63-65
  • 4.4 下伏隧道对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65-78
  • 4.4.1 数值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结果比较65-71
  • 4.4.2 有无隧道的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比较71-78
  • 4.5 本章小结78-80
  • 5 结论与展望80-84
  • 5.1 试验主要工作与结论80-82
  • 5.2 展望82-84
  • 参考文献84-92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92-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太亮,王桂林,张永兴;岩质边坡破裂角确定方法的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赵蕾;;浅谈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J];山西建筑;2008年25期

3 马毅;王希良;刘振;郭阳阳;;基于模糊因素的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多模型组合评价[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4 周金顺;俞然刚;倪雨龙;;岩质边坡表层土及植被恢复方法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9期

5 刘小丽,周德培;用弹性板理论分析顺层岩质边坡的失稳[J];岩土力学;2002年02期

6 姚爱军,苏永华;复杂岩质边坡锚固工程地震敏感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7 张均锋,丁桦,徐永君,孟祥跃;一类含裂隙岩质边坡的滑动弱化逐步破坏机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1期

8 冯君,周德培,李安洪;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9 冯君,吕和林,李安洪;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10 汤平;李刚;徐卫军;;水及开挖卸荷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长文;罗振;张艺东;;岩质边坡绿化新技术[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2 张电吉;汤平;;岩质边坡开挖卸荷破坏机理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禹良;孙文怀;;岩质边坡变形的灰色系统理论建模预测[A];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刘维甫;李世海;;模拟岩质边坡的堆积模型实验与数值分析[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言军;陈爱新;;北京山区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及防治措施[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秀珍;孔纪名;王成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方法的连续函数修正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宏;宋建波;向喜琼;;缓倾角层状岩质边坡小危岩体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维强;林德洪;杨承富;;思南县城某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孝君;吴青山;张继春;吕和林;;顺层岩质边坡的爆破振动控制标准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程圣国;叶永;杨俊晓;;顺层岩质边坡临界坡长求解研究[A];第二届湖北省力学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西南交通大学 刘承雨;地震作用下青川窝前顺层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分析[N];山西青年报;2013年

2 冯顺剑 徐礼根 余清仔;高速公路岩质边坡5项稳定措施[N];中国花卉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祥;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及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徐奴文;高陡岩质边坡微震监测与稳定性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傅鹤林;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5 颜昌武;岩质边坡地基与上部结构及基础的共同作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6 吴曙光;建筑岩质边坡稳定与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彭宁波;锚固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锚固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杜太亮;岩质边坡智能化位移反分析及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06年

9 张电吉;裂隙岩质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及工程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3年

10 钟卫;高地应力区复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磊;顺层岩质边坡降雨致灾及支护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欧阳萌;顺层岩质边坡上倾斜基坑的开挖方式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和平;层状反倾向岩质边坡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梁建华;顺德大良岩质边坡植被复绿效果调查及废弃采石场植被复绿设计应用[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5 袁涌筌;含地下洞室岩质边坡地震响应规律与稳定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常东明;大直径微变形减震桩对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7 王建胜;岩质边坡生态重建基质物理力学特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8 马朋坤;岩质边坡生态重建人工土壤基质构建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9 吴昊宇;不同开挖条件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珂珂;中缓倾角顺层岩质边坡灾变机理及风险评估[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1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11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d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