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obit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性能
本文关键词:Sasobit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 Sasobit 混合料温度
【摘要】:为了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WMRA)的路用性能进行评估,设计了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掺配率分别为10%、30%、50%的WMRA和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HMRA),构建了WMRA的最佳拌和温度、击实成型温度与新集料加热温度的确定方法,并按照规定的温度制作Marshall试件,通过进行Marshall试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残留稳定度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评估了HMRA和WMRA的Marshall指标和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RAP掺配比例较小时,WMRA和HMRA的空隙率非常接近,得出Sasobit的降温幅度在15℃左右;随着RAP比例的提高,WMRA和HMRA的新集料加热温度逐渐提高,沥青老化程度增加,进而导致混合料性能发生变化,致使空隙率(VV)和动稳定度(DS)增大,低温弯曲应变降低;Sasobit温拌剂的掺入,能降低新集料的加热温度,减弱沥青老化,进而降低混合料VV,使低温性能有所提升,同时Sasobit材料本身又能提高沥青低温粘度,进而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性能;通过路用性能试验,所有WMRA的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均满足中国规范要求,部分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稍低于规范要求。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 Sasobit 混合料温度
【基金】: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8 318 000 29)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2.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弗吉尼亚黑堡24061)0引言路面再生技术能实现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的循环再生利用,作为一种绿色交通技术而被广泛应用[1]。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设计、评价和施工方法,并达到规范化程度,但仍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考虑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振;徐世法;罗晓辉;季节;;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评价[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孙吉书;肖田;杨春风;靳灿章;;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张久鹏;裴建中;徐丽;邢向阳;;温拌SBS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特性(英文)[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4 张镇;刘黎萍;汤文;;Evotherm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9年04期
5 郑南翔;侯月琴;纪小平;;老化沥青再生性能的预估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纪小平;郑南翔;杨党旗;侯月琴;;基于复合粘温曲线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05期
7 徐世法;徐立庭;郑伟;王晓晓;;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新技术及其发展展望[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3年06期
8 季节;索智;许鹰;徐世法;;SMA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根;李振;徐世法;季节;;掺加旧料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武林;王海峰;;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级配设计和施工方法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3 刘佳辉;李智;;沥青混合料CT图像分割技术及其效果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乔英娟;;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4期
5 王黎明;谭忆秋;姜利;;路面旧沥青回收与基于耐老化性能的再生沥青评价[J];中外公路;2011年06期
6 盛燕萍;李海滨;孟建党;;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赵豫生;;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8期
8 卜艳春;;两种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2年03期
9 李全;;废旧沥青混合料温拌再生技术[J];工程与建设;2012年05期
10 杜少文;刘超飞;;不同温拌添加剂对SBS改性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公路;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科;何唯平;赵欣平;李明;;温拌沥青技术的发展概述[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李进;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宿秀丽;隧道沥青混合料温拌阻燃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蔺瑞玉;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侯月琴;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2 谭学章;SBS改性沥青老化及再生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章顺风;Evotherm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胡寅;基于路面结构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温拌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双;不同机理温拌沥青混合料应用性能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窦晖;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7 曾爱玉;超大油石比骨架密实橡胶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性能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8 段凌云;乳化型温拌剂在SMA混合料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乐兴X;温拌再生沥青性能及其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10 吴乃明;温拌剂种类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世法;罗晓辉;孙中阁;;SBS改性乳化沥青温拌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葛折圣,黄晓明,许国光;用弯曲应变能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马涛;黄晓明;张久鹏;;基于材料复合理论的老化沥青再生规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季节,高建立,罗晓辉,王锐英;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J];公路;2004年03期
5 徐世法,颜彬,季节,高原;高节能低排放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J];公路;2005年07期
6 薛亮;郝培文;邹天义;黄永p,
本文编号:941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4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