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城乡结合部居民公共自行车系统认知与使用状况调查——以北京市通州区、大兴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02 02:02

  本文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居民公共自行车系统认知与使用状况调查——以北京市通州区、大兴区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北京市 城乡结合部 公共自行车系统


【摘要】:以北京市通州区、大兴区为调查区域,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居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认知与使用情况。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北京市 城乡结合部 公共自行车系统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J04B01)之子项目(2013BAJ04B01-2)之阶段成果
【分类号】:U491
【正文快照】: 〔修回日期〕2014-12-23一引言公共自行车系统是由政府、社会组织或公司在客流集聚地设置站点,提供适于骑行的、具有特殊设计的自行车给需要的人的自行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自行车或供人免费使用或根据使用时长收取少额费用。该系统还包括与之配套的技术系统、道路设置等[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朝林,陈田,丁金宏,虞蔚;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2 张昱;刘学敏;张红;;中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发展;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2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曾丽群;何杰;单国彬;;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成都市正兴片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王莉霞;张杰;;浅析城市边缘区的特征与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5 王振宇,樊清训;城乡交错带耕地时空动态研究——以安阳市郊区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周旗,李景宜;城乡过渡带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李秀珍,,肖笃宁;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2期

8 蔡栋;李满春;陈振杰;魏巍;胡伟;;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测绘科学;2010年03期

9 张侠,王嘉陵,彭补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10 李雁,赵坤,方精云,谢平;城市湖泊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武汉东湖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咏梅;连小平;;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旅游地评价研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范凌云;;苏锡常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生态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畔;张建召;王兴平;;大都市边缘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蔡栋;李满春;陈振杰;魏巍;胡伟;;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卢武强;石崧;卫东;;武汉市洪山区土地利用探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6 韩勇;梅昀;;武汉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7 藏留洋;刘健;;城市边缘区总体规划环评的几个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陈强;;南京市栖霞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轩明飞;;“城市边缘区”:中国城市化的软肋[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银蓉;汪如民;梅昀;;近年来我国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研究综述[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强;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5 田永英;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D];天津大学;2010年

6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思元;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9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雪铭;城市人工地貌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福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集约利用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查祥德;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振军;广州市萝岗区森林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斌;城市扩展中的边缘区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付倩;西安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帆;重庆都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策划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梦一欣;郊野公园模式与城市边缘保护与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刘莉梅;城郊森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姚晓光;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发展模式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10 李e

本文编号:956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56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