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潮汐流特性的变向车道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潮汐流特性的变向车道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变向车道 潮汐车道 信号控制 交通流特性 绿波协调 交叉口群
【摘要】:近年来,城市交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交通参与者出行特性发生了重要改变。由于私有车辆的增加及出行距离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驾出行,导致交通流短时间单方向的剧增,尤其是规律性出现的潮汐高峰流。城市交通不断涌现的潮汐交通拥堵是亟待解决的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城市结构的影响及城市道路条件的限制,简单的道路改善或是信号优化难以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无法抑制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变向车道设置与信号控制协同优化成为当下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从主干道的各交叉口出发,针对其交通流运行特性,研究变向车道的应用设置,建立潮汐车道、导向可变车道、潮汐车道与变向车道协同设置三种车道模型,分别就单点、干线、交叉口区域的变向车道设置影响分析,协同优化信号控制方法,实现城市交通的有效控制。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潮汐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观的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交通流不均衡特性分析。对潮汐交通流、转向交通流的交通流特性、形成原因及两种交通流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分析、确定衡量各类型交通流的不均衡系数,权衡路段及交叉口的不均衡性。最后在交通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变向车道设置后,交通流特性变化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变向车道单点协同优化控制研究。针对交叉口转向交通流不均衡现象,以交叉口导向可变车道模型及逆向可变车道模型为基础建立潮汐、导向可变协同优化模型,并对设置变向车道的单点交叉口的控制进行重分配信号优化。第三部分,变向车道干线协同优化控制研究。结合干线协调控制优化的基本理论,基于变向车道影响下交通流特性分析,以绿波控制理论为基本理念,对周期、绿信比、相位相序进行优化,分析排队长度对相位差的影响,确定实际排队长度优化调整相位差,实现接近与实际的绿波控制方法优化。第四部分,变向车道交叉口群影响控制研究。基于交叉口群路网交通流运行特性及交叉口群关键路径的影响,对设置潮汐车道的主干道,协调考虑周围交叉口的交通影响,以不产生溢流为条件,利用图线结合法进行信号控制优化分析。
【关键词】:变向车道 潮汐车道 信号控制 交通流特性 绿波协调 交叉口群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1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5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课题来源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5-21
- 1.3.1 变向车道技术理论研究15-19
- 1.3.2 变向车道实际应用19-21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1-22
- 1.4.1 研究内容21
- 1.4.2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21-22
- 1.5 本章小结22-23
- 第2章 非均衡交通流时空特性分析23-32
- 2.1 潮汐交通流特性分析23-27
- 2.1.1 潮汐交通流特征23-24
- 2.1.2 潮汐交通流形成原因24-25
- 2.1.3 临界方向分布系数分析25-27
- 2.2 转向交通流特性分析27-29
- 2.2.1 转向不均衡交通特性27-28
- 2.2.2 转向不均衡系数分析28-29
- 2.3 潮汐交通与转向交通流的影响分析29-31
- 2.3.1 交织特性分析29-30
- 2.3.2 跟驰特性分析30
- 2.3.3 冲突特性分析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变向车道单点协同优化控制研究32-45
- 3.1 导向可变车道模型构建32-36
- 3.1.1 逆向可变车道模型32-34
- 3.1.2 同向可变车道模型34-36
- 3.2 潮汐车道与导向可变车道协同模型构建36-37
- 3.3 变向车道控制优化模型37-41
- 3.3.1 信号参数的确定37-39
- 3.3.2 相位相序的确定39-41
- 3.4 实例分析41-43
- 3.5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变向车道干线协同优化控制研究45-60
- 4.1 干线变向车道模型构建45-47
- 4.2 周期优化47-49
- 4.2.1 低饱和流状态48-49
- 4.2.2 高饱和流状态49
- 4.3 绿信比优化49-51
- 4.4 相位相序优化51-52
- 4.5 相位差计算优化模型52-56
- 4.5.1 交叉口排队车辆数确定53-54
- 4.5.2 相位差计算模型54-56
- 4.6 实例分析56-59
- 4.6.1 控制策略设计分析56-57
- 4.6.2 绿波信号方案设计57-59
- 4.7 本章小结59-60
- 第5章 变向车道交叉口群控制优化研究60-72
- 5.1 交叉口群特性分析60-62
- 5.1.1 交叉口群交通特征分析60-61
- 5.1.2 交叉口群的关键路径特性61-62
- 5.1.3 交叉口群影响下的变向车道运行特性62
- 5.2 交叉口群拥堵消散分析62-64
- 5.3 主路径变向车道控制优化模型64-67
- 5.3.1 周期分析优化模型64-66
- 5.3.2 相位差约束模型66-67
- 5.4 实例分析67-71
- 5.5 本章小结71-7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结论72-73
- 6.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78-80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8-79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炉云;侯国华;张裕芳;;协同优化理论在多破损模式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造船;2012年02期
2 李海燕;马明旭;井元伟;柳锐;;一种具有全局稳定性的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年12期
3 刘涛;梁春华;;一种求解生产-配送问题的协同优化方法[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4 魏锋涛;宋俐;李言;石坤;;改进的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年09期
5 杨晓英;施国洪;;大型装备成套服务的计划与控制协同优化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年05期
6 薛彩军,邱清盈,丁宁;基于本体论的结构静动态协同优化系统[J];机床与液压;2002年06期
7 陈树勋,胡迎春;工程系统设计的两类协同优化讨论[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6期
8 邱清盈;冯培恩;潘双夏;武建伟;;复杂机械协同优化设计的规划策略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年11期
9 李响,李为吉;基于超球近似子空间的协同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陶冶;黄洪钟;吴宝贵;;基于满意度原理的多学科协同优化[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清盈;冯培恩;武建伟;;分布式三层次协同优化系统的研究[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桓铭;肖田元;范文慧;郜震霄;赵洪兵;;协同优化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吴俊;胡晖;钟永新;;基于云优化技术的3G网协同优化应用研究[A];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邱志平;;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非概率可靠性优化设计[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兵;郝勇生;彭兴;殷捷;王建勇;;钢铁企业多能源协同优化模型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4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夏凉;朱继宏;张卫红;;提高组件系统布局协同优化设计效率的新策略[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7 陈秋莲;李陶深;黄毅然;;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分布式协同演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军刚;张卫红;朱继宏;;压力载荷下的结构拓扑—形状协同优化[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一飞;陈s叛,
本文编号:963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6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