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村镇居民交通时间模拟及其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03 07:23

  本文关键词:村镇居民交通时间模拟及其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时间 灾害风险 村镇居民 建成区 城镇化


【摘要】:本文尝试以覆盖我国24个省市共45个村镇样本的居民生活模式调研为基础,村镇居民的交通时间与易得的空间指标进行建模.结果表明,村镇建成区面积Ab(hm2)与居民交通时间T(min)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农业从业者的交通时间T_f与建成区面积Ab关系最敏感,其回归模型为lnT_f=-0.33·ln Ab+4.38.二、三产业从业者可划分为本村和外村从业者,外村从业者的交通时间T_w接近本村从业者交通时间T_b的3倍,其回归模型分别为lnT_b=-0.23·lnA_b+3.18、lnT_w=-0.20·lnA_b+4.28.本文应用上述模型对灾害情景下不同大小村镇不同从业人员的人群室内室外分布进行了示例仿真.综上所述,村镇居民交通时间模型输入参数易获取,模型形式简单,可广泛用于突发事件暴露评估以及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为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关键词】交通时间 灾害风险 村镇居民 建成区 城镇化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环境评价与预警平台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12BAJ24B04)
【分类号】:U491
【正文快照】: 近些年自然灾害和各类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频发,是当今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1-2].为了评估灾害事件所带来的风险,明确人群的暴露性及其时空分布情况极为重要[3-4],比如在地震发生时刻,有多少比例的居民处于开放或封闭空间将直接关系到地震的人员伤亡损失.美国著名的HAZUS(ha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尹之潜;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1年04期

2 谈明洪,吕昌河;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3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年07期

4 丁文广;陈东梅;;农村贫困地区的灾害风险管理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郑清菁;戴特奇;陶卓霖;张萌萌;;重力模型参数空间差异研究——以中国城市间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宗芳;基于活动的出行时间与方式选择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贾敏;城镇化对城郊农民生活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吴杨;通勤日活动—出行时间预测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锐;苏小卒;;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烈度下的抗震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2 周宏庚;马巍;沈小璞;;合肥市重要公共建筑震害预测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4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5 段炼;刘玉龙;;城市用地形态的理论建构及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6 刘承良;熊剑平;张红;;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7 李震;杨永春;;基于GDP规模分布的中国城市等级变化研究——等级结构扁平化抑或是等级性加强[J];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8 闫永涛;冯长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09年05期

9 赵直,尹之潜;震后企业停产减产损失估计方法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10 陶正如,陶夏新;基于地震动参数的建筑物震害预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缪升;和飞;刘本玉;肖梅玲;叶燎原;;基于结构动力可靠性的地震保险费率厘定方法[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姜锐;苏小卒;;震害损失估计方法研究[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3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汪昭兵;杨永春;;基于对比平原城市的山地城市用地标准讨论[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唐彦东;于汐;;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述评[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小平;刘效龙;;21世纪前十年山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基于县级行政单元[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易斌;;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评价及格局研究——以安徽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8 于兰军;张学强;陈栋;;关于当前城镇化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9 陈宗峰;刘彦随;;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空间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吴萍;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雷磊;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出行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舒帮荣;基于约束性模糊元胞自动机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刘拓;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李志瑶;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胡少卿;建筑物的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基础设施经济损失预测方法探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9 陶正如;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10 赵珂;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慧权;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解冰;中小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优化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曙光;大城市公路客运站空间布局对市内交通影响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琦;山东省城市用地扩展及其效益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5 董英荣;通勤者通勤活动安排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志;基于非集计的合肥市公共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晓燕;混凝土重力坝的地震风险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郭立磊;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9 欧盛;砖砌体房屋震害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符韦苇;广州市停车收费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鹏,藤原章正,杉惠赖宁;SP调查方法在交通预测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马立平;统计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方法──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与用(三)[J];北京统计;2000年03期

3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4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5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6 唐娟;马晓冬;朱传耿;钱程;;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7 赵永革;世纪之交的重大话题——我国耕地、粮食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J];城市研究;1999年04期

8 赵童,孔令斌;关于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3期

9 尹之潜,李树桢,孙萍舜;多层建筑楼层变位与屈服强度的关系和控制变位防止结构倒塌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10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赵直;震害与地震损失的估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志瑶;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耿先;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路段行程时间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王振报;北京市交通需求管理(TDM)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富晓艳;基于活动的出行预测模型集计方法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洋;公交优先基本措施和实施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姚宪辉;通勤出行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李福双;智能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63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63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3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