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考虑出行者决策惯性的交通配流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8:34

  本文关键词:考虑出行者决策惯性的交通配流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决策惯性 有限理性 路径选择 用户均衡


【摘要】:早期的交通配流问题假设出行者是完全理性的,总是选择最短路径。随着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出行者具有有限理性,且在重复性的出行选择过程中并非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出了惯性的行为特点。本文考虑出行者的决策惯性行为,研究了行程出行时间确定和不确定情形下的交通配流模型。本文首先对惯性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文献中有关出行决策行为和交通配流模型的研究进展。具体分析了出行者在出行选择中的惯性行为表现,并从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惯性产生的原因。基于此,本文首先考虑了确定性路网下出行者在路径选择过程中的惯性行为,即出行者遵循“可接受路径”准则,而不是选择最短路径。同时考虑到个体异质性,提出基于可接受路径准则的多用户交通配流模型,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了拓展,使其更符合现实情形。随后,研究了配流模型的均衡解集性质以及多用户存在对均衡状态的影响,并给出了等价的非线性互补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性质进行了分析。其后,本文分析了随机交通网络情形下路径选择的惯性行为。出行者在路径选择时会同时考虑出行时间的均值和可靠性,由此定义了广义出行成本以及表示出行者对出行风险进行权衡的“可靠性价值”系数。出行者以出行情境现状为参考点,不同路径上的出行者对转移到备选路径的“收益”与“损失”具有非对称偏好;同时,认知偏差、满意型行为等原因使得出行者选择可接受的路径即可,且不同路径上出行者的可接受出行成本阈值不同。这些原因表明了可靠性价值是根据择路情境自适应的,且路径选择行为具有惯性。随后,提出了随机网络下考虑自适应可靠性价值的用户均衡配流模型,对均衡条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模型等价的非线性互补问题表达式,并对模型解的存在性和解集性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决策惯性 有限理性 路径选择 用户均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22
  • 1.2.1 决策惯性概念及相关理论12-16
  • 1.2.2 出行决策行为研究16-18
  • 1.2.3 均衡配流模型研究18-22
  • 1.2.4 文献总结22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2-25
  • 1.3.1 研究内容22-24
  • 1.3.2 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出行决策惯性与交通配流问题25-37
  • 2.1 出行决策惯性及其影响因素25-32
  • 2.1.1 出行决策惯性行为表现25-27
  • 2.1.2 决策惯性的影响因素27-32
  • 2.2 考虑决策惯性的配流模型32-36
  • 2.2.1 基于可接受路径准则的BRUE32-33
  • 2.2.2 基于满意准则的BRUE33-34
  • 2.2.3 考虑惯性决策集的IUE34-35
  • 2.2.4 其他相关均衡模型35-36
  • 2.3 小结36-37
  • 第三章 基于可接受路径准则的多用户均衡模型37-47
  • 3.1 多用户均衡模型的假设与建模37-39
  • 3.1.1 符号与假设37-38
  • 3.1.2 模型建立38-39
  • 3.2 考虑出行者异质性的均衡模型性质分析39-42
  • 3.3 模型对应的非线性互补问题42-43
  • 3.4 算例分析43-46
  • 3.5 小结46-47
  • 第四章 考虑自适应可靠性价值的用户均衡模型47-60
  • 4.1 随机网络下路径选择的惯性行为47-51
  • 4.1.1 可靠性价值和广义出行成本的定义47-50
  • 4.1.2 择路惯性与可靠性价值自适应的分析50-51
  • 4.2 用户均衡模型的假设与建模51-55
  • 4.2.1 符号与假设51-52
  • 4.2.2 模型建立52-55
  • 4.3 模型解集分析55-57
  • 4.4 算例分析57-59
  • 4.5 小结59-6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0-62
  • 5.1 研究内容总结60-61
  • 5.2 后续研究展望61-62
  • 致谢62-64
  • 参考文献64-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力行,于宏,刘广海;国外渗风气流模型研究概况[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年01期

2 孙奇;赵华;杨瑞昌;张红岩;;垂直上升两相流漂移流模型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6年02期

3 幸奠川;阎昌琪;孙立成;金光远;王广飞;;矩形小通道内空气-水两相流动均相流模型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3年03期

4 田道贵;孙立成;刘靖宇;孙波;;较大管径中两相流动漂移流模型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年02期

5 唐金鹏;杨贯中;郭成栋;;一种学习流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9期

6 马杰;郭立峰;张宇声;彭俏;;基于多层流模型的一回路报警元件分析算法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S1期

7 方南南;赵云;吴少华;;基于多级流模型的流过程故障诊断算法[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年01期

8 孙波;孙立成;幸奠川;田道贵;刘靖宇;;漂移流模型在大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适用性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3年03期

9 陶雪飞;尹久;曹华军;刘飞;;陶瓷企业能量流模型及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1年11期

10 陈瀛;张健;王楠;;盐湖化工企业生产系统的物质流模型研究——以镁盐深加工生产系统为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宏;丁力行;刘广海;;国外渗风气流模型研究概况[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2 杨武学;陈鑫林;熊秉群;;综合业务流模型的仿真研究[A];'200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 葛威;林志文;王聪;韦海军;;基于多信号流模型的建模信息描述方法[A];2011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姜云洲;齐德昱;;一种基于XML的付费搜索服务业务流模型[A];第一届全国Web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会议(WISA2004)论文集[C];2004年

5 张功源;李必信;邱栋;吉顺慧;;一种基于并发的BPEL控制流模型的分析及验证[A];第六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邓家泉;;一种以分子运动能理论为基础的水流模型[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常小慧;李宏伟;;基于C#的GML文档解析[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顾小军;杨世锡;钱苏翔;;基于多级流模型的火力发电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晓晖;跟现金流模型开个玩笑[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田志娟;建设有黄河特色的一流模型[N];中国水利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现英;具有可选服务的M/M/1排队系统驱动的流模型[D];燕山大学;2015年

2 宋晓豆;考虑出行者决策惯性的交通配流模型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黄睿;石化企业物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晓艳;休假M/M/c排队系统驱动的流模型[D];燕山大学;2013年

5 王颖亮;HEV综合能量流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张钱生;湍对流模型在太阳中的应用以及密度反转的问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7 郑丽钰;基于DEVS的石化多层次物流模型建模和仿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梅宁;带负顾客的M/M/1休假排队系统驱动的流模型[D];燕山大学;2013年

9 孙叶敏;基于符号合流方程的定性仿真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曾成斌;三维水流模型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99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99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6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