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基于煤层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17:22

  本文关键词:基于煤层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层气 分布式能源系统 模块化建模 动态特性 仿真研究


【摘要】:山西省煤层气储量大,分布集中,具有突出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尤其是低浓度煤层气,难以长距离输送,就地利用是最佳方案,所以基于煤层气的分布式热电冷能源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梯级能量利用系统,分布式能源具有节能环保、高效可靠、灵活方便等优点。本文以建立的基于煤层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动态特性研究,以为该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技术基础。基于煤层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以燃气内燃机为动力核心,集成了包括双压余热锅炉、汽轮机、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等设备,额定发电量为800kW,制热量为300kW,制冷量为129kW。本文基于模块化建模方法,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各部分进行合理划分,并分别建模。对内燃机采用平均值法建模,并引入燃烧和排放模型,考虑煤层气组分浓度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余热锅炉分为单相介质换热模型和蒸发系统模型,依据换热器结构确定烟气侧和工质侧对流传热系数;对汽轮机采取静态特性加入动态一阶环节的方法建模;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蒸汽型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模型。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利用仿真稳态性能数据与设计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研究煤层气流量、煤层气组分浓度、汽轮机抽汽量、冷却水流量、低温水流量和低温水入口温度阶跃对机组电、热、冷负荷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燃机和汽轮机动态变化迅速,平均响应时间约5~10s,余热锅炉和吸收式热泵惯性较大,平均响应时间约1000~1500s。本文给出了动态响应曲线及相应的传递函数,分析了影响分布式能源系统动态特性的因素,为其控制系统设计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层气 分布式能源系统 模块化建模 动态特性 仿真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01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3
  • 1.2 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13-15
  • 1.2.1 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现状13-15
  • 1.2.2 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前景15
  • 1.3 分布式能源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现状15-17
  • 1.4 低浓度煤层气及其分布式能源系统17-18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基于煤层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19-33
  • 2.1 系统概况19-20
  • 2.2 分布式能源系统工作原理20
  • 2.3 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参数20-25
  • 2.3.1 燃气内燃机参数20-22
  • 2.3.2 余热锅炉参数22-23
  • 2.3.3 汽轮机参数23
  • 2.3.4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参数23-25
  • 2.4 燃气及工质物性参数25-31
  • 2.4.1 煤层气组分25-26
  • 2.4.2 燃气燃烧26
  • 2.4.3 烟气物性计算26-29
  • 2.4.4 溴化锂溶液物性计算29-31
  • 2.4.5 水及水蒸汽物性计算31
  • 2.4.6 物性程序编制31
  • 2.5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分布式能源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33-65
  • 3.1 概述33
  • 3.2 内燃机数学模型33-41
  • 3.2.1 压气机模型34-36
  • 3.2.2 涡轮模型36-37
  • 3.2.3 涡轮增压器动力学模型37
  • 3.2.4 中冷器模型37-38
  • 3.2.5 气缸模型38-40
  • 3.2.6 内燃机动力学模型40-41
  • 3.3 余热锅炉数学模型41-50
  • 3.3.1 余热锅炉总换热系数的计算41-43
  • 3.3.2 省煤器数学模型43-45
  • 3.3.3 过热器数学模型45-46
  • 3.3.4 蒸发系统模型46-50
  • 3.4 蒸汽轮机数学模型50-52
  • 3.4.1 原理性建模50-51
  • 3.4.2 综合法建立汽轮机模型51-52
  • 3.5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数学模型52-63
  • 3.5.1 吸收式热泵传热系数计算53-55
  • 3.5.2 发生器数学模型55-57
  • 3.5.3 吸收器数学模型57-58
  • 3.5.4 冷凝器数学模型58-60
  • 3.5.5 蒸发器数学模型60-61
  • 3.5.6 溶液热交换器数学模型61-62
  • 3.5.7 溶液阀数学模型62-63
  • 3.6 全系统动态程序63-64
  • 3.7 本章小结64-65
  • 第四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65-93
  • 4.1 概述65
  • 4.2 分布式能源系统稳态性能计算65-66
  • 4.3 分布式能源系统调节量、被调量和扰动量间的关系66-67
  • 4.4 煤层气流量阶跃下的动态响应67-74
  • 4.4.1 煤层气流量阶跃对燃气内燃机的影响67-69
  • 4.4.2 煤层气流量阶跃对余热锅炉的影响69-73
  • 4.4.3 煤层气流量阶跃对汽轮机的影响73-74
  • 4.5 煤层气组分浓度阶跃下的动态响应74-79
  • 4.5.1 煤层气组分浓度阶跃对燃气内燃机的影响74-75
  • 4.5.2 煤层气组分浓度阶跃对余热锅炉的影响75-78
  • 4.5.3 煤层气组分浓度阶跃对汽轮机的影响78-79
  • 4.6 汽轮机抽汽量阶跃下的动态响应79-82
  • 4.6.1 抽汽流量阶跃对汽轮机的影响79
  • 4.6.2 抽汽流量阶跃对吸收式热泵的影响79-82
  • 4.7 冷却水流量阶跃下的动态响应82-85
  • 4.8 低温水流量阶跃下的动态响应85-87
  • 4.9 低温水入口温度阶跃下的动态响应87-90
  • 4.10热泵仿真结果与实验比较90-91
  • 4.11本章小结91-9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93-95
  • 5.1 结论93-94
  • 5.2 展望94-95
  • 参考文献95-102
  • 致谢102-10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泽;;分布式能源系统将引领用能革命[J];环境;2006年11期

2 朱成章;;关于分布式能源系统[J];大众用电;2012年03期

3 马志刚;文雅;金晶;刘颖绮;黄尚平;张殷;李生虎;;国内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优化研究进展[J];能源工程;2012年06期

4 刘小琳;刘旭升;;浅析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设计要点和应用范围[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5 郭立军;;浅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02期

6 于丹,吴君华,曹勇,李德英;分布式能源系统在某现代商城应用的可行研究[J];能源技术;2005年05期

7 闫顺林;黄兴;邓博;冉鹏;王鹏;;基于分布式供能技术的能源系统[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6年01期

8 姚景州;曹小林;;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现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齐学义;季炜;董士奎;江良荣;;西部多能源互补利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方案探讨[J];节能技术;2008年01期

10 康慧;王正;;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天然气的合理利用[J];暖通空调;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志敏;;天然气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A];2006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格力杯”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任洪波;吴琼;班银银;杨健;;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决策方法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9系统工程方法在低碳与资源集约化方面的应用[C];2014年

3 刘惠萍;;基于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智能微网能源管理[A];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秋耀;;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前景[A];全国机械工业动力科技信息网2004年年会暨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肃力;;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其在海洋石油工业的应用[A];2012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罗志君;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启动[N];东莞日报;2010年

2 记者 邱登科;能源问题带来黄金商机[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杜姝文;着力开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记者 张克 通讯员 闫觅;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效率高[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黎铁桥;节能率有望达到40%[N];长沙晚报;2010年

6 ;分布式能源系统将成新宠[N];经济参考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顾磊;大力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N];人民政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世平;分布式能源系统中能源与环境耦合特性及优化集成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永利;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基于煤层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动态特性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海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3 季炜;西部多能源互补利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热子系统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4 何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分析及优化[D];天津大学;2007年

5 陈月佳;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经济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6 曹建邦;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评价与优化[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7 梁哲诚;基于广东公共建筑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经济性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8 党晓婧;含蓄冰空调的楼宇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韩鑫;分布式能源系统构造及建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高思静;分布式能源系统适应条件及配置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68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68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c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