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纳米流体重力热管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09:07

  本文关键词:纳米流体重力热管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力热管 纳米流体 蒸发和冷凝 热阻 当量导热系数


【摘要】:重力热管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在换热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内部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是研究热管换热机理的重点。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换热介质,了解其在热管内部进行的蒸发和冷凝过程,对理解纳米流体应用于热管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重力热管结构、工作原理、纳米流体、纳米流体热管以及热管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重力热管内部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模型,对纯水热管和纳米流体热管的启动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以外径9.52mm、壁厚0.6mm、蒸发段100mm、绝热段50mm、冷凝段100mm的重力热管为研究对象,运用VOF模型和UDF技术建立了重力热管的瞬态数值模型,在加热功率分别为40W、60W和80W条件下,对纯水和Al2O3纳米流体热管内部蒸发和冷凝过程分别进行数值计算。同时,分别计算和对比分析纯水和Al2O3纳米流体热管启动过程中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壁面温度、热阻以及当量导热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纯水热管内部的蒸发段的相变过程为核态沸腾,冷凝段的相变过程为膜状冷凝。随着加热功率的改变,相同时刻沸腾产生的气泡在数量、大小、形状以及位置上发生变化,同时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不仅冷凝段形成连续液膜需要的时间更短,而且液膜的厚度也有一定增加。热管蒸发段壁面温度在启动过程中变化规律显示,纯水热管完成启动需要的时间为19s,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启动过程中的温度也相应升高。冷凝段的壁面温度变化趋势说明了纯水热管开始工作时间在加热功率增大一定程度后,将会相应提前,最快为3秒左右。此外,纯水热管的热阻随着加热的功率增大而减小,最小可达0.552K/W。纯水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变大,最大可达2.07×106W/m?K-1。相同功率下,Al2O3纳米流体热管蒸发段相比纯水热管在相同时刻沸腾产生的气泡出现的位置和形状发生改变,而除了加热功率为40W的情况下,冷凝段的液膜在相同加热功率下可以明显看到厚度的增加。Al2O3纳米流体热管蒸发段、绝热段以及冷凝段启动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说明Al2O3纳米流体并未改变热管的启动方式,但是Al2O3纳米流体热管完成启动过程需要的时间相比纯水热管快了3秒,热管开始工作的时间也有一定程度地加快。同时,Al2O3纳米流体热管蒸发段壁面温度相比纯水热管最高下降0.61%,以及冷凝段壁面温度最高上升0.36%,说明了Al2O3纳米流体热管拥有比纯水热管更好等温性。Al2O3纳米流体热管相对于纯水热管热阻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当量导热系数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最大下降和上升率都出现在加热功率为60W时,分别为9.34%和3.47%。此外,在加热功率为80W时,随着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加,热管的稳定性得到了改善,本文计算范围内,热管的换热性能在浓度为6%时达到最佳。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7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凌波;张仁元;柯秀芳;;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郭守柱;黎阳;姜继森;;纳米流体输运性质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冯逸晨;颜红侠;贾园;;纳米流体在摩擦领域中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2年06期

4 史保新;刘良德;邓晨冕;;纳米流体在制冷及冷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S2期

5 贾莉斯;彭岚;陈颖;莫松平;李震;;纳米流体凝固和熔融相变过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6 李云翔;解国珍;安龙;田泽辉;;纳米流体研究进展[J];制冷技术;2013年04期

7 宣益民;;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理论与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年03期

8 宣益民,余凯,吴轩,李强;基于Lattice-Boltzmann方法的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9 薛文胥;王玮;闵敬春;;颗粒聚集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影响浅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巧慧;朱华;;新型传热工质纳米流体的研究与应用[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今茂;易如娟;;纳米流体及其在冷却液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波;杜垲;张小松;牛晓峰;;氨水—纳米炭黑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欢喜;武卫东;盛伟;刘辉;张华;;纳米流体制备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益伦;陈曦;;纳米流体增强防护结构[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沙丽丽;巨永林;唐鑫;;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钱明;沈中华;陆健;倪晓武;李强;宣益民;;激光照射纳米流体形成散斑的数值模拟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吴恒安;王奉超;;纳米流体提高驱油效率的微力学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崇;李志刚;;纳米流体力学初探及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志阳;杨文建;聂雪丽;杨怀玉;;瞬态热丝法测量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涵薏;新型换热介质研制的领军者[N];上海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钦波;外加磁场强化磁性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Umer Farooq;纳米流动的边界层流的同论分析解[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姜勇越;多相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朝立;纳米流体几种典型流动传热问题的近似解析和数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冯钊赞;纳米流体及纳米表面的管内对流强化传热[D];浙江大学;2015年

6 江海峰;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理论模型及其中高温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赵光普;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朱海涛;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及导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彭小飞;车用散热器中纳米流体高温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赵佳飞;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玲利;铝纳米流体集热工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长江;纳米流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辉;纳米流体导热及辐射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管延祥;应用于热管的纳米流体热物性参数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5 孙通;纳米流体管内层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张国龙;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及数学模型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7 王瑞星;Al_2O_3-H_2O纳米流体蓄冷运输箱内温度场特性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8 李振威;变物性纳米流体传热传质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9 张小龙;含氧燃料表面张力实验研究及黏度实验系统研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宫玉英;导热油基纳米流体的制备与物理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99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99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7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