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及其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0 20:12
  本文以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不同区域玄武岩和热液沉积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ICP-AES/MS、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以此探讨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物质来源等科学问题,为海底热液矿床的寻找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成果:研究区玄武岩微量元素比值显示出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性质,但又不同于典型的N-MORB,同时包括"MORB"型岩浆和洋岛岩浆两种成分。玄武岩的蛛网图配分曲线反映了亏损地幔源区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性。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Ba轻微富集,Ba有显著的正异常,Sr显示负异常,并存在Nb和部分Ti的亏损,指示本区玄武岩形成过程中可能遭受了陆源物质的混染。稀土元素表现出LREE相对富集、HREE亏损的REE配分模式,在La-La/Sm变异图上,La/Sm与La同步增加,表明SWIR玄武岩岩浆岩石主要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取自69.59°E附近热液喷溢区的硫化物(AIR1和AIR2)为坍塌的黑烟囱硫化物。AIR1主要由黄铁矿、白铁矿和黄铜矿组成,属中-高温矿物组合,相对富集Co和Ni...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及其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SwIR热液活动区及断裂带分布(Herzig和Hannington,1995)

位置,玄武岩,热液成矿作用,火山玻璃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及其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3SWIR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所研究的玄武岩样品采自SWIR(取样区如图3一1矩形区域),岩石表面有新鲜的火山玻璃,厚度约0.scm,岩石风化面有一层褐黑色膜,具斑状结构,基质隐晶质,XRD分析表明造岩矿物主要为斜长石、辉石。‘卜叭矛打了·粼穿、祥一州、一军尸.翩~~一侧户..一胭阳.气同脚叫尸旅~一一啪阴一附脚门,脚州,,.姗翩尸.脚钾娜脚网,尸加~,闷门~~粗如-.勺叹户

标准化分布,微量元素,玄武岩,数据


Fig.于 2Nonnal坛 edtraeeelementPattemsofbasaltsfromSWIR蛛网图(标准化多元素图解)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用于描述火山岩不相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图解。从微量元素蜘蛛图(图3一2)上看,本区玄武岩的配分曲线非常相似,总体都显示为平坦亏损型分布模式,反映了亏损地慢源区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性。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Ba轻微富集,Ba有显著的正异常,Sr显示负异常与俯冲作用有关,并存在Nb和部分Ti的亏损,显示出Nb和Ti的负异常现象,这种地球化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岛弧火山岩的身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中的元素、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J]. 曾志刚,陈代庚,殷学博,王晓媛,张国良,汪小妹.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12)
[2]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49.5°E热液区热液硫化物成矿作用研究[J]. 叶俊,石学法,杨耀民.  矿物学报. 2009(S1)
[3]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羽状流中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 雷吉江,初凤友,李小虎,于晓果,韩喜球,陶春辉,杨克红.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9(01)
[4]慢速—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研究进展[J]. 李小虎,初凤友,雷吉江,赵建如.  地球科学进展. 2008(06)
[5]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方解石的REE地球化学特征[J]. 梁婷,王登红,屈文俊,蔡明海,韦可利,黄惠民,吴德成.  岩石学报. 2007(10)
[6]Juan de Fuca洋脊Endeavour段热液硫化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包申旭,周怀阳,彭晓彤,姚会强.  地球化学. 2007(03)
[7]超慢速扩张洋脊:海洋地学研究新领域[J]. 张振国,方念乔,高莲凤,李江山,桂宝玲.  海洋地质动态. 2007(04)
[8]关于岩石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使用的有关问题[J]. 赵振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01)
[9]芙蓉锡矿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J]. 双燕,毕献武,胡瑞忠,彭建堂,李兆丽,李晓敏,袁顺达,齐有强.  矿物岩石. 2006(02)
[10]海底热液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研究[J]. 陈弘,朱本铎,崔兆国.  热带海洋学报. 2006(02)



本文编号:3293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293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e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