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中生代沉积相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1 07:36
南黄海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是扬子地块在海域的延伸,并且是下扬子的主体。它是叠合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上的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北部坳陷是南黄海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整体结构为北断南超,总面积约5.1万km2。根据内部断裂构造,北部坳陷又可分为东北凹陷、东部凸起、北部凹陷、西部凹陷、东部凸起、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和南部凹陷等次级单元,构造走向均为NEE。南黄海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北凹的泰州组岩芯裂隙中见到了裂隙油,韩国有2口井见到了气显示,但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建立地震层序格架,进行地震相分析。以已钻的8口井的岩芯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分析单井的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环境,并建立单井沉积模式。结合单井相和地震相,得到北部坳陷中生代的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北部坳陷的沉积模式,并对研究区中生代进行油气远景分析。根据H7、ZC7-2-1及ZC1-2-1三口井的单井相分析,结合岩芯的颜色、岩性、原生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及测井曲线的组合特征,共划分出了四种沉积相类型,八种亚相类型。南黄海盆...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二、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勘探概况
2.3 地层沉积背景
2.4 构造特征
三、地震层序分析
3.1 地震资料概况
3.2 地震层位标定
3.3 反射波组特征
3.4 地层分布特征
四、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1 单井沉积相标志
4.1.1 岩性
4.1.2 颜色
4.1.3 原生沉积构造
4.1.4 古生物化石
4.1.5 测井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4.2 沉积相类型
4.2.1 湖相
4.2.2 曲流河相
4.2.3 辫状河流相
4.2.4 扇三角洲相
4.3 单井沉积相分布
4.4 沉积演化特征
4.4.1 白垩系上统泰州组
4.4.2 白垩系中统赤山组和蒲口组
4.4.3 白垩系下统葛村组
4.4.4 三叠系
五、地震相分析
5.1 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5.2 地震相技术基本原理
5.2.1 内部反射结构
5.2.2 外部几何形态
5.2.3 振幅和频率
5.2.4 连续性
5.3 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5.3.1 上白垩统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5.3.2 中白垩统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5.3.3 下白垩统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5.4 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化
六、沉积特征
6.1 下白垩统沉积特征
6.2 中白垩统沉积特征
6.3 上白垩统沉积特征
6.4 沉积模式
七、油气远景分析
7.1 生油层
7.2 储集层
7.3 盖层
7.4 构造圈闭
7.5 生储盖组合
7.6 油气远景分析
八、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层位标定方法综述及应用[J]. 王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2]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孢粉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J]. 彭玉琼,魏明建,徐岱楠,蔡茂堂,刘超,刘兆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3]南黄海盆地地质演化及构造样式地震解释[J]. 侯方辉,张志珣,张训华,李三忠,李刚,郭兴伟,田振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05)
[4]2.5D重磁震联合反演在南黄海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 杨金玉,吴志强,姚长利. 海洋地质动态. 2008(08)
[5]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分析[J]. 朱平. 石油实验地质. 2007(06)
[6]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在准噶尔盆地东部C25井西区砂体识别中的应用[J]. 刘春慧,金振奎,刘家铎,王铮,朱桂芳. 矿物岩石. 2007(04)
[7]地层切片技术在C80工区的应用[J]. 孙运强,廉桂辉,张陈慧.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10)
[8]南黄海辐射沙洲西太阳沙海域钻孔沉积环境分析[J]. 殷勇,邹欣庆,朱大奎,黄家祥,陈平平. 第四纪研究. 2007(05)
[9]模式识别在测井资料划分沉积相中的应用研究[J]. 胡俊,颜英,陈明江. 四川地质学报. 2007(01)
[10]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J]. 林承焰,张宪国,董春梅. 石油学报. 2007(02)
硕士论文
[1]川东北生物礁滩储层地震相分析[D]. 帅庆伟.成都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13058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二、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勘探概况
2.3 地层沉积背景
2.4 构造特征
三、地震层序分析
3.1 地震资料概况
3.2 地震层位标定
3.3 反射波组特征
3.4 地层分布特征
四、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1 单井沉积相标志
4.1.1 岩性
4.1.2 颜色
4.1.3 原生沉积构造
4.1.4 古生物化石
4.1.5 测井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4.2 沉积相类型
4.2.1 湖相
4.2.2 曲流河相
4.2.3 辫状河流相
4.2.4 扇三角洲相
4.3 单井沉积相分布
4.4 沉积演化特征
4.4.1 白垩系上统泰州组
4.4.2 白垩系中统赤山组和蒲口组
4.4.3 白垩系下统葛村组
4.4.4 三叠系
五、地震相分析
5.1 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5.2 地震相技术基本原理
5.2.1 内部反射结构
5.2.2 外部几何形态
5.2.3 振幅和频率
5.2.4 连续性
5.3 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5.3.1 上白垩统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5.3.2 中白垩统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5.3.3 下白垩统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5.4 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化
六、沉积特征
6.1 下白垩统沉积特征
6.2 中白垩统沉积特征
6.3 上白垩统沉积特征
6.4 沉积模式
七、油气远景分析
7.1 生油层
7.2 储集层
7.3 盖层
7.4 构造圈闭
7.5 生储盖组合
7.6 油气远景分析
八、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层位标定方法综述及应用[J]. 王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2]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孢粉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J]. 彭玉琼,魏明建,徐岱楠,蔡茂堂,刘超,刘兆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3]南黄海盆地地质演化及构造样式地震解释[J]. 侯方辉,张志珣,张训华,李三忠,李刚,郭兴伟,田振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05)
[4]2.5D重磁震联合反演在南黄海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 杨金玉,吴志强,姚长利. 海洋地质动态. 2008(08)
[5]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分析[J]. 朱平. 石油实验地质. 2007(06)
[6]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在准噶尔盆地东部C25井西区砂体识别中的应用[J]. 刘春慧,金振奎,刘家铎,王铮,朱桂芳. 矿物岩石. 2007(04)
[7]地层切片技术在C80工区的应用[J]. 孙运强,廉桂辉,张陈慧.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10)
[8]南黄海辐射沙洲西太阳沙海域钻孔沉积环境分析[J]. 殷勇,邹欣庆,朱大奎,黄家祥,陈平平. 第四纪研究. 2007(05)
[9]模式识别在测井资料划分沉积相中的应用研究[J]. 胡俊,颜英,陈明江. 四川地质学报. 2007(01)
[10]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J]. 林承焰,张宪国,董春梅. 石油学报. 2007(02)
硕士论文
[1]川东北生物礁滩储层地震相分析[D]. 帅庆伟.成都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13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1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