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印度洋的海洋锋及其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3 17:11
南极绕极流(ACC)中斜压输送占主要部分,而相关锋面的斜压输送又构成了总斜压输送的主要部分,因此研究锋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对于了解ACC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南大洋的海域面积巨大,且天气条件恶劣,对锋面的认识在时间和空间上还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对锋的研究都基于传统的温盐观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夏季,空间分辨率不高,且主要分布在南极考察补给船的航线上,缺少全面连续的观测。南印度洋又是南大洋中了解较少的海区,而中国的南大洋调查主要在东南印度洋开展,因此本文选取东南印度洋70°~150°E之间的锋作为研究对象。东南印度洋的锋大多伴有强斜压地转流。本文抓住这一特征,从强流这个角度来研究和识别锋,阐述了各锋的锋面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115°E断面各主要锋在平均状态下的锋面位置、流速和宽度等特征及可能的变化。从涡动能和温盐两个角度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各锋的变化,并对各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南极绕极流中亚南极锋(SAF)、第一极锋(PF1)及南绕极流锋(SACCF)的位置和走向可以由强流所在位置更为精确地确定。SAF和PF1总是对应着流速一般在40 cms-1以上的强流,第二极...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南大洋表层以下主要水团分布、经向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
后成为 SSTF 的一部分进入东南印度洋。锋的温盐参数顺流而变,在变化尤其强烈,因此难以用固定的等温线或等盐线来追踪该锋。因此识别标准与其他学者[49][50][45][10][51]的以次表层温度和盐度范围作为锋识要识别标准是以 10℃等温线所处深度范围的位置为锋的位置,同时~300m 深度存在 thermostad 这一结构标准来辅助判断。南极锋(SAF) 最初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南被发现,被称为“Australasian Subantay[53]正式称其为 SAF。在东南印度洋 SAF 主要是通过结构标准来识别 以北存在中层盐度最小值和 SAMW thermostad。在澳大利亚以南,数在 200、400 和 600m 分别为 7℃/34.3、6℃/34.45 和 5℃/34.4。在东南印度洋海脊的北翼向东南延伸。
第二章 上层东南印度洋的水文特征制和处理。明显的异常值,如大毛刺,被去除。XCTD 盐度剖面存在的大量高频噪声被用窗口宽度为 15m 的滤波器滤去。用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分别画出该断面上层海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断面图(图 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大洋凯尔盖朗海台区的流场结构及季节变化[J]. 史久新,乐肯堂,崔秉昊.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04)
[2]普里兹湾陆缘水边界的变化[J]. 蒲书箴,董兆乾,胡筱敏,于非,赵新. 海洋通报. 2000(06)
[3]普里兹湾海域的夏季上层水及其北向运动[J]. 蒲书箴,董兆乾,胡筱敏,于非. 极地研究. 2000(03)
本文编号:3358267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南大洋表层以下主要水团分布、经向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
后成为 SSTF 的一部分进入东南印度洋。锋的温盐参数顺流而变,在变化尤其强烈,因此难以用固定的等温线或等盐线来追踪该锋。因此识别标准与其他学者[49][50][45][10][51]的以次表层温度和盐度范围作为锋识要识别标准是以 10℃等温线所处深度范围的位置为锋的位置,同时~300m 深度存在 thermostad 这一结构标准来辅助判断。南极锋(SAF) 最初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南被发现,被称为“Australasian Subantay[53]正式称其为 SAF。在东南印度洋 SAF 主要是通过结构标准来识别 以北存在中层盐度最小值和 SAMW thermostad。在澳大利亚以南,数在 200、400 和 600m 分别为 7℃/34.3、6℃/34.45 和 5℃/34.4。在东南印度洋海脊的北翼向东南延伸。
第二章 上层东南印度洋的水文特征制和处理。明显的异常值,如大毛刺,被去除。XCTD 盐度剖面存在的大量高频噪声被用窗口宽度为 15m 的滤波器滤去。用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分别画出该断面上层海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断面图(图 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大洋凯尔盖朗海台区的流场结构及季节变化[J]. 史久新,乐肯堂,崔秉昊.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04)
[2]普里兹湾陆缘水边界的变化[J]. 蒲书箴,董兆乾,胡筱敏,于非,赵新. 海洋通报. 2000(06)
[3]普里兹湾海域的夏季上层水及其北向运动[J]. 蒲书箴,董兆乾,胡筱敏,于非. 极地研究. 2000(03)
本文编号:3358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5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