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我国近海SST低频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发布时间:2021-09-05 23:00
  本论文利用最新的实测、再分析和高分辨率海洋模式数据,全面分析了我国近海一年以上时间尺度SST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平流热输送、海气界面热通量两个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影响,并且着重对冬、夏季SST的变化规律及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00-2010年,我国近海SST呈明显升高趋势,并且1970-1980年以后SST的变化出现一次显著的气候态跃迁,跃迁之后,SST升温趋势更加显著。其中,升温最强的海区基本沿着东海黑潮、陆架暖流的路径,另外,长江口附近升温也很明显。整体上看,平流热输运、净热通量对SST的变化分别有增温、冷却的作用。另外,我国近海黑潮流量的变化可能主要受中纬度风应力旋度的影响,并且其变化滞后中纬度风应力旋度的异常变化2-3年或7-9年左右,该时间基本与Rossby波从大洋内部传递到西边界的时间一致。(2)近百年来,我国近海冬季、夏季SST同样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且1970-1980年后升温趋势更加显著,冬季SST的升温幅度比年平均、夏季SST的增幅都要大;冬季SST升温最显著的海区水深较大,但是夏季升温最显著的海区水深较浅。沿着东海黑潮、陆架暖流流经的路...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我国近海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1.1.1 研究海域的主要特点及环流结构
        1.1.2 我国近海海温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2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2 内容结构
2 数据资料与处理方法
    2.1 数据说明
        2.1.1 实测资料
        2.1.2 再分析资料
        2.1.3 模式、同化资料
    2.2 处理方法
        2.2.1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2.2.2 一元线性回归
        2.2.3 (滑动)相关性统计分析与滑动平均
    2.3 几个物理量的定义
3 我国近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3.1 我国近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特征
        3.1.1 实测和再分析资料结果
        3.1.2 模式资料结果
        3.1.3 小结
    3.2 我国近海海表温度长期变化的主要机制
        3.2.1 净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 SST 变化的影响
        3.2.2 平流热输运对 SST 变化的影响
        3.2.3 北太平洋风场对海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3.2.4 小结
    3.3 我国近海冬、夏季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特征
        3.3.1 实测和再分析资料结果
        3.3.2 模式资料结果
        3.3.3 小结
    3.4 我国近海冬、夏季海表温度长期变化的主要机制
        3.4.1 冬、夏季 SST 长期变化的主要机制
        3.4.2 小结
    3.5 本章结论
4 我国近海 SST 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4.1. 我国近海 SST 的年代际变化
        4.1.1 实测和再分析资料结果
        4.1.2 模式数据结果
        4.1.3 小结
    4.2 我国近海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机制
        4.2.1 净热通量、平流热输运与 SST 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4.2.2 小结
    4.3 冬、夏季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变化
        4.3.1 冬季 SST 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4.3.2 夏季 SST 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4.3.3 小结
    4.4 冬、夏季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机制
        4.4.1 冬季 SST 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机制
        4.4.2 夏季 SST 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机制
        4.4.3 小结
    4.5 本章结论
5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50年东中国海潜热通量的变化[J]. 刘娜,吴德星,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2]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的变化特征[J]. 蔡榕硕,张启龙,齐庆华.  台湾海峡. 2009(03)
[3]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 张松,于非,刁新源,郭景松.  海洋科学. 2009(08)
[4]1945~2006年东中国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J]. 冯琳,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5]东海黑潮温、盐度与中国东部气温和降水的相互关系[J]. 吴志彦,闵锦忠,陈红霞,刘娜.  海洋科学进展. 2008(02)
[6]东海黑潮热输送变异与经向风异常[J]. 张启龙,侯一筠,齐庆华,郑冬梅,程明华.  海洋科学进展. 2008(02)
[7]东海黑潮地转流计算中的零流面选取问题[J]. 陈红霞,刘娜,袁业立,华锋,郑全安.  海洋科学进展. 2007(04)
[8]我国近海和邻近海的海洋环境对最近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 蔡榕硕,陈际龙,黄荣辉.  大气科学. 2006(05)
[9]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变异与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J]. 温娜,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 2006(03)
[10]东海黑潮主段G-PN断面的多核结构[J]. 陈红霞,袁业立,华锋.  科学通报. 2006(06)



本文编号:3386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86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e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