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现代海底典型热液活动区环境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7 03:32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要对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热液循环及其所导致的物质输运,岩—水反应及其所导致的元素迁移转化,成矿机制及其所形成的矿产资源,热液扩散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热液生物及其对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必须了解热液活动分布的地质环境条件,因为地质背景条件控制着热液活动区的分布及规模、热液的产生及运移方式、热液沉积成矿的机制、矿体的规模产状、成矿后的各种地质作用等。 本论文的工作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第三个子课题“海水与海底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46024)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区实测水深资料和沉积物分析资料基础上,广泛搜集了其他主要典型热液活动区的水深、多波束、地震剖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构造、沉积等多方面的资料,并对所能获得的资料进行了筛选、整理、图件编绘等。在系统分析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热液活动调查研究的进展,对热液活动区的空间分布、水深分布、地形地貌环境、构造环境、沉积环境和基本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分...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现代海底典型热液活动区环境特征分析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全球分布图(引自Herzig等,1995)

模式图,热液沉积,热液循环,洋中脊


通道内、喷口附近、洋中脊两侧、裂谷壁、断层、岩石中的裂隙系统、离轴海山及远离洋中脊的大洋扩张盆地中形成热液烟囱、热液丘、热液脉体等多样的热液沉积,部分可形成大型的热液硫化物矿床(Kastner等,1993;杨慧宁等,1994)。图6以洋中脊为例,大致表示了热液循环及沉积成矿过程及模式等。图6洋中脊处热液循环系统及热液沉积模式Fig.6thehydrothermalactivityeireularsystemandsedimentarymodelintheMidOeeanRidge2.4构造对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的控制通过对已知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详细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大洋中的热液活动区主要分布在与地震、火山、断裂、扩张紧密相关的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区域,但并不是所有的海底扩张构造带均能发育热液活动,热液活动应产生于特定区域的特殊构造部位上。实际上,热液活动出现的构造环境非常复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讨论。Rona曾指出,海底热液活动与热液场中的构造活动、火山活动、区域变化及局部物理化学事件的循环有关,是在各种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且具有不同区域性特点的复杂过程。海底热液活动的存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热源、热液循环或运移的通道、热液循环水体

示意图,火山构造,位置,示意图


现代海底典型热液活动区环境特征分析(Wright等,1998)。这两个破火山口都有复活的弯隆,水深小于1500m(图12),南Kcrmadee的热液地与别的弧前喷溢地有相似的地质环境和矿物机制。图12南Kermedec弧火山构造位置和硫化物分布示意图Fig.12sketehmapoftheteetonieIoeationofsouthKermadeearevoleanoandthedistributionofsulPhide2.4.2中快速扩张的大洋中脊环境洋中脊上构造活跃,地震、火山活动强烈,但出现热液活动的洋脊的扩张速率相差很大,从最快的南太平洋海隆(155浏耐yr),到大西洋中脊(30浏而yr左右),再到超慢速的印度洋中脊(14mln/yr)都有热液活动。不过从目前发现的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来看,中到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海隆及转换断层带可能是最有利的场所。洋中脊及两翼的热液活动的产生明显与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区域构造等有关。高温热液活动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海隆轴部地形膨胀或有强烈岩浆活动迹象的地段,喷口或沿新生的熔岩流喷发断裂分布,或与大型岩浆侵入有关。从图13可看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底黑烟囱的识别研究及其科学意义[J]. 李江海,牛向龙,冯军.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1)
[2]大洋钻探对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的贡献[J]. 曾志刚,秦蕴珊.  地球科学进展. 2003(05)
[3]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方法[J]. 栾锡武,秦蕴珊.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04)
[4]海底热液活动与海洋科学研究[J]. 杜同军,翟世奎,任建国.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5]21世纪的大洋钻探——IODP[J]. 薛发玉,翟世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01)
[6]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J]. 吴世迎.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2(01)
[7]马里亚纳海槽热液区岩石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特征研究[J]. 吴世迎,刘焱光,李泽林,张德玉,张道建,王湘芹,白黎明,吴军瑞.  黄渤海海洋. 2001(04)
[8]冲绳海槽中部热液活动区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分析[J]. 栾锡武,翟世奎,干晓群.  沉积学报. 2001(01)
[9]冲绳海槽北部两个可能的现代海底热液喷溢点[J]. 翟世奎,许淑梅,于增慧,秦蕴珊,赵一阳.  科学通报. 2001(06)
[10]冲绳海槽中段线性磁条带异常及其构造发育[J]. 梁瑞才,吴金龙,刘保华,王勇.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02)



本文编号:3441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441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4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