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海域波流条件下的悬移质浓度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01:03
海岸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泥沙的悬移、输运和沉积问题,研究波流共同作用下悬移质泥沙的浓度分布对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及工程设计都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关于悬移质泥沙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包括悬沙与底沙交换机理、悬移质的垂向浓度分布、水流挟沙能力以及悬移质输沙模型等。但由于实测资料稀缺,海岸地区的动力作用机制复杂,理论公式具有区域性,不能较好地符合现场悬移质浓度分布。本文利用2006年冬季和夏季两次全潮大面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区的水动力特征。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论述了海域的悬移质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悬移质浓度平面分布和垂向分布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大小潮周期变化特征;并利用图解法定性讨论了悬移质浓度与波浪、潮流的相关性。其次详细研究了两季节的悬移质泥沙浓度垂向分布,首先引入指数型流速分布公式,以及床面0.85m之上泥沙垂向扩散系数εz不随深度变化的理论,推导了悬移质浓度垂向分布公式,同时也验证了张瑞瑾和Rouse公式在海岸的适用性,并且根据实测资料给定了参考浓度的经验公式。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相对含沙量aSS沿垂线的分布
2含沙量分布的示意图
南的外部海域,如图 3.1.1 所示。白沙口泻湖,位于乳山县南部,海阳所东侧,口门西起西沙咀东端(36°48′27″N,121°37′36″E),东止东沙咀东端(36°48′33″,121°37′36″),宽 0.1km,湾口建有潮汐电站。泻湖面积 4.45km2,岸线长 13.29km,泻湖内除潮汐汊道水深 1~2m 外,95%面积为潮滩,并有白沙滩河流入,因口门沙咀之石英砂质纯色白,故名白沙口。整个研究海域的经纬度范围在北纬 36°40′-36°48′,东经 121°37′-121°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ADP-XR和OBS-3A的潮滩水文泥沙过程研究 以胶州湾北部红岛潮滩为例[J]. 杨世伦,李鹏,郜昂,张经.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5)
[2]粉沙质海岸波浪和潮流作用下泥沙垂线分布研究[J]. 杨华,赵冲久,侯志强,张书庄. 水道港口. 2006(03)
[3]海岸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 李孟国. 海洋工程. 2006(01)
[4]基于二阶Stokes波下海岸悬沙浓度的理论分析[J]. 连石水,赵利平,沈小雄. 水运工程. 2005(12)
[5]运用Sea WiFS遥感数据探测中国东部沿海悬浮泥沙浓度的研究[J]. 廖迎娣,张玮,P.Y.Deschamps.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5(05)
[6]泉州湾泥沙运移特征的初步研究[J]. 李朝新,刘振夏,胡泽建,谷东起,边淑华. 海洋通报. 2004(02)
[7]长江口水域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与泥沙再悬浮[J]. 陈沈良,张国安,杨世伦,虞志英. 地理学报. 2004(02)
[8]河口泥沙研究的进展[J]. 周济福,曹文洪,杨淑慧,刘青泉. 泥沙研究. 2003(06)
[9]波流共同作用下粉沙质悬移质运动规律的研究[J]. 赵冲久,秦崇仁,杨华,曹祖德,蔡嘉熙,冯玉林,杨树森. 水道港口. 2003(03)
[10]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与输沙特性[J]. 费祥俊. 泥沙研究. 2003(03)
硕士论文
[1]波浪及波流共同作用下悬移质浓度垂线分布的研究[D]. 严冰.天津大学 2004
[2]波流共同作用下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研究[D]. 王建峰.天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43853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相对含沙量aSS沿垂线的分布
2含沙量分布的示意图
南的外部海域,如图 3.1.1 所示。白沙口泻湖,位于乳山县南部,海阳所东侧,口门西起西沙咀东端(36°48′27″N,121°37′36″E),东止东沙咀东端(36°48′33″,121°37′36″),宽 0.1km,湾口建有潮汐电站。泻湖面积 4.45km2,岸线长 13.29km,泻湖内除潮汐汊道水深 1~2m 外,95%面积为潮滩,并有白沙滩河流入,因口门沙咀之石英砂质纯色白,故名白沙口。整个研究海域的经纬度范围在北纬 36°40′-36°48′,东经 121°37′-121°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ADP-XR和OBS-3A的潮滩水文泥沙过程研究 以胶州湾北部红岛潮滩为例[J]. 杨世伦,李鹏,郜昂,张经.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5)
[2]粉沙质海岸波浪和潮流作用下泥沙垂线分布研究[J]. 杨华,赵冲久,侯志强,张书庄. 水道港口. 2006(03)
[3]海岸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 李孟国. 海洋工程. 2006(01)
[4]基于二阶Stokes波下海岸悬沙浓度的理论分析[J]. 连石水,赵利平,沈小雄. 水运工程. 2005(12)
[5]运用Sea WiFS遥感数据探测中国东部沿海悬浮泥沙浓度的研究[J]. 廖迎娣,张玮,P.Y.Deschamps.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5(05)
[6]泉州湾泥沙运移特征的初步研究[J]. 李朝新,刘振夏,胡泽建,谷东起,边淑华. 海洋通报. 2004(02)
[7]长江口水域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与泥沙再悬浮[J]. 陈沈良,张国安,杨世伦,虞志英. 地理学报. 2004(02)
[8]河口泥沙研究的进展[J]. 周济福,曹文洪,杨淑慧,刘青泉. 泥沙研究. 2003(06)
[9]波流共同作用下粉沙质悬移质运动规律的研究[J]. 赵冲久,秦崇仁,杨华,曹祖德,蔡嘉熙,冯玉林,杨树森. 水道港口. 2003(03)
[10]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与输沙特性[J]. 费祥俊. 泥沙研究. 2003(03)
硕士论文
[1]波浪及波流共同作用下悬移质浓度垂线分布的研究[D]. 严冰.天津大学 2004
[2]波流共同作用下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研究[D]. 王建峰.天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43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44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