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快速反射镜的高精度视轴稳定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快速反射镜的高精度视轴稳定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快速反射镜视轴稳定 二级光学稳定 一级视轴稳定技术 快速反射镜光路设计 新型光电平台设计
【摘要】:视轴稳定技术是光电吊舱实现长焦距、远距离侦察,激光制导武器实现激光照射,激光通信设备实现远距离对准等多个应用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作用主要是克服载体本身的机动和载体受到外部扰动后对光学系统视轴产生的影响,视轴稳定技术发展近60年,主要经历了被动减振视轴稳定、被动机械平衡稳定、主动陀螺两框架稳定、主动陀螺四框架稳定、主动陀螺四框架稳定与两轴快速反射镜稳定形成的六轴稳定等五个阶段。六轴稳定技术从20世纪末就开始在美国各大高端光电侦察设备(DB110吊舱、MTS-A/B光电平台,MX系列光电平台,狙击者吊舱、F35-EOTS光电侦察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主要取决于20世纪末快速反射镜稳定技术的迅速发展,快速反射镜稳定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机械稳定结构,它是将快速反射镜置于成像光路之中,将陀螺机械稳定的残差通过光路进行调整和补偿,由于快速反射镜具有极高的位置精度和带宽,从而能够实现高的视轴稳定精度;传统的机械稳定常称之为一级稳定,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快速反射镜稳定技术称之为二级稳定。国内目前快速反射镜稳像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经过"十一五"阶段已经突破了某些关键技术,例如快速反射镜的光路设计、快速反射镜二级光学补偿原理;本文首先提出适合快速反射镜应用的光路设计和光路补偿原理;接着针对快速反射镜的应用环境,提出几种对扰动有着明显抑制作用的一级视轴稳定控制算法,这是因为快速反射镜的角度行程较小,若一级机械稳定的残差太大,快速反射镜二级稳定将无法实现;接下来分别研究基于压电陶瓷和音圈电机驱动的快速反射镜的结构组成、控制原理和方式,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优缺点,最终选择基于音圈电机驱动的快速反射镜作为本文的控制对象,由于快速反射镜本身有位置传感器和驱动机构,能够形成单独的闭环系统,通常二级稳定控制是把快速反射镜等效成一个独立的控制单元,接收一级机械稳定的残差信号作为快速反射镜的输入,实现闭环的视轴稳定控制,这样的控制类似于传统的闭环控制,对于闭环系统中的扰动量没有建模,因此对视轴稳定的提高具有局限性。本文提出首先建立快速反射镜的开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中的低频和高频扰动量分别为一级稳定残差和飞机振动量,通过对低频和高频扰动量进行建模,结合快速反射镜的开环模型和陀螺传感器数据,建立新的视轴稳定控制状态方程,通过分析状态方程的可观性和可控性,对可控的状态变量进行控制,最终达到视轴稳定的目的,并通过仿真分析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最后本文描述了新型光电平台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新的平台内框架结构形式、新的平台内框架电机驱动形式、新的平台内框架角度传感器设计,通过对新型光电平台内框架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一级视轴稳定的带宽,减小快速反射镜的角度行程,从而快速反射镜的带宽可以设计的更高,有利于提高系统的视轴稳定精度。
【关键词】:快速反射镜视轴稳定 二级光学稳定 一级视轴稳定技术 快速反射镜光路设计 新型光电平台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7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1
- 1.1 开展基于快速反射镜高精度视轴稳定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3-15
- 1.2 国内外光电稳定平台的发展概况15-18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8-21
- 1.3.1 基于小型快速反射镜的灵巧型光学系统设计18-19
- 1.3.2 基于快速反射镜的高精度视轴稳定技术19-20
- 1.3.3 快反稳定技术对于陀螺一级稳定技术的要求20-21
- 第2章 基于快速反射镜的灵巧型光学系统设计21-35
- 2.1 灵巧型光路设计21-24
- 2.2 基于灵巧型光路的二级稳定原理24-29
- 2.3 光线传递矩阵29-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一级稳定中高精度视轴稳定算法的实现35-71
- 3.1 快速反射镜二级稳定对于一级稳定的约束35-36
- 3.2 采用改进型加速度反馈的高精度视轴稳定算法36-44
- 3.3 采用高阶扰动观测器的高精度视轴稳定算法44-57
- 3.3.1 扰动观测系统44-46
- 3.3.2 伺服系统分析46-57
- 3.4 采用自抗扰控制的高精度视轴稳定算法57-70
- 3.4.1 自抗扰控制算法的定义58-60
- 3.4.2 自抗扰控制算法的离散化60-61
- 3.4.3 扩张状态观测器的一般化61-63
- 3.4.4 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63-64
- 3.4.5 扩张状态观测器在视轴稳定算法中的应用64-70
- 3.5 本章小结70-71
- 第4章 基于快速反射镜的二级稳定视轴技术研究71-101
- 4.1 基于压电陶瓷驱动快速反射镜物理模型和仿真结果71-82
- 4.1.1 压电陶瓷快反柔性轴承支撑设计71-75
- 4.1.2 压电陶瓷驱动迟滞分析和仿真分析75-82
- 4.2 基于音圈电机驱动快速反射镜物理模型和实测结果82-92
- 4.2.1 音圈电机快反柔性轴承支撑设计83-87
- 4.2.2 音圈电机的选型和实验结果87-92
- 4.3 基于音圈电机快速反射镜的二级视轴稳定技术92-100
- 4.4 本章小结100-101
- 第5章 伺服系统软硬件设计101-121
- 5.1 伺服系统硬件设计101-117
- 5.1.1 核心板硬件原理图101-104
- 5.1.2 电流环驱动设计104-117
- 5.2 伺服系统软件设计117-120
- 5.3 本章小结120-121
- 第6章 基于共光路系统的新型光电平台载荷布局及驱动技术121-139
- 6.1 万向节结构支撑设计124-130
- 6.1.1 内框架运动坐标系的架构126-128
- 6.1.2 各关节变量的求解与分析128-130
- 6.2 电容式角度传感器的设计130-135
- 6.3 驱动电机的摆放方式135-136
- 6.4 本章小结136-139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139-143
- 7.1 结论139-140
- 7.2 研究展望140-143
- 参考文献143-153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153-154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154-155
- 致谢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华;刘文化;张世英;刘淼森;;舰载视轴稳定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研究[J];光电工程;2007年03期
2 刘满林;郝斌;熊仁生;刘俊奇;;可见光测量电视系统设计及视轴精度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08年06期
3 鲍珊;姜素萍;;舰载遥测设备伺服跟踪视轴稳定方法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9年03期
4 林成文,陈长青,白文峰;一种船用跟踪设备视轴稳定方法[J];吉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葛兵;高慧斌;余毅;;光电着舰引导系统的视轴稳定[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6期
6 邢辉;焦文春;王昀;;红外低温相机视轴引出方法[J];光学学报;2013年01期
7 邹东明,刘栖山,陈长青,郭劲;舰载光电跟踪设备视轴稳定分析[J];兵工自动化;2003年01期
8 李大成;赵宏斌;;基于坐标变换的视轴稳瞄算法[J];光电技术应用;2011年02期
9 麦俊年;论透视图与透视轴测尺[J];华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10 李哲;苏秀琴;乔永明;郝伟;陆陶;;基于船姿测量的舰载光电经纬仪视轴稳定方法研究[J];光子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卓仁善;;置于悬臂传感器的视轴稳定问题[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2 胡为;李英哲;高永霞;刘成强;王新华;;低空探测飞艇摄像机视轴增稳关键技术研究[A];2011年中国浮空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兴义;;望远镜调焦时视轴变动误差的检测[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文贵;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视轴补偿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汪永阳;基于快速反射镜的高精度视轴稳定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葛兵;动基座下光电经纬仪视轴稳定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魏伟;高精度机载光电平台视轴稳定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5 胡浩军;运动平台捕获、跟踪与瞄准系统视轴稳定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焦亮;吊舱视轴稳定控制系统应用基础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施峥嵘;车载设备视轴稳定与跟踪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董小坤;光电平台视轴稳定与跟踪技术研究及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4年
4 刘军丽;空间高精度瞄准系统中的视轴自适应稳定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乾发;基于QD激光视轴快速、精密检测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6 岳振力;光电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D];中北大学;2015年
7 白宏;光电跟踪系统的视轴稳定控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李汉;机载转台视轴稳定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7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04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