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面防热部件套装加压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23:32
本文关键词:异型面防热部件套装加压系统的研究
【摘要】:飞行器防热部件对于飞行器的安全至关重要,随着对飞行器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已由传统的规则形状向异型复杂型面发展,由此带来的防热部件装配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困难。为此本文将针对异型飞行器的装配要求,设计专用飞行器防热部件自动套装系统,重点进行飞行器防热部件位姿调整和移动套装装置的结构设计,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自动套装加压系统装配要求,拟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分析系统功能要求和套装加压工艺流程,拟定防热部件和金属基体的位姿调整原理和套装加压方法,确定异型面防热部件自动套装加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明确系统基本组成包括位姿调整装置、移动套装加压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2)针对防热部件和金属基体套装前的位置和姿态调整要求,对位姿调整装置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结合防热部件和金属基体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完成位姿调整装置的尺寸综合和传动方案;根据位姿调整装置的技术指标,设计确定水平面内两个位置调整轴和竖直向上一个姿态调整轴的结构配置,对两个移动轴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计算;对实现转动的转台传动装置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和选型计算;建立位姿调整装置的三维仿真模型,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3)为了实现套装加压功能,对套装加压装置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对比分析确定套装加压装置传动方案,根据工作空间要求和技术指标,完成套装加压装置尺寸综合和结构配置;对传动系统中的同步齿形带、减速机和电机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和计算选型,对加压执行机构中的滚珠丝杠副进行详细的设计和选型计算,并建立三维仿真模型,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4)根据套装加压载荷要求,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套装加压装置中承受载荷的关键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在建立三维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运用ANSYS Workbench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确保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能够满足套装加压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关键词】:位姿调整 套装加压 结构设计 有限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44.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8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2 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13-17
- 1.2.1 位姿调整及装配技术的研究现状13-15
- 1.2.2 压机的研究现状15-16
- 1.2.3 有限元分析概述16-17
- 1.3 研究内容17-18
- 1.3.1 研究目标17
- 1.3.2 论文主要内容17-18
- 2 套装加压系统的总体方案18-24
- 2.1 系统要求及功能分析18-19
- 2.2 系统工作原理19-20
- 2.3 系统工艺流程分析20-21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1-22
- 2.5 本章小结22-24
- 3 位姿调整装置的结构设计24-52
- 3.1 位姿调整装置的方案设计24-29
- 3.1.1 位姿调整装置的传动方案设计24-28
- 3.1.2 位姿调整装置的尺寸综合28-29
- 3.2 X轴移动装置的结构设计29-39
- 3.2.1 电机的选型29-32
- 3.2.2 滚珠丝杠副的设计32-36
- 3.2.3 联轴器的选型36-37
- 3.2.4 轴承的选型37-38
- 3.2.5 导轨的选型38-39
- 3.3 Y轴移动装置的结构设计39-41
- 3.4 绕Z轴转台的结构设计41-50
- 3.4.1 电机的选型41-43
- 3.4.2 一级齿轮减速器的设计43-47
- 3.4.3 蜗轮蜗杆的设计47-50
- 3.5 位姿调整装置的结构50-51
- 3.6 本章小结51-52
- 4 套装加压装置的结构设计52-64
- 4.1 套装加压装置的方案设计52-55
- 4.2 传动装置的设计55-60
- 4.2.1 电机的选型55-56
- 4.2.2 一级同步带的设计56-59
- 4.2.3 减速机的选型59-60
- 4.2.4 级同步带的设计60
- 4.3 螺旋加压传动机构的设计60-62
- 4.4 套装加压装置的结构62-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5 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64-72
- 5.1 底台的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64-68
- 5.1.1 底台的结构设计64-65
- 5.1.2 底台的有限元分析65-68
- 5.2 压板的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68-69
- 5.2.1 压板的结构设计68
- 5.2.2 压板的有限元分析68-69
- 5.3 移动横梁的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69-71
- 5.3.1 移动横梁的结构设计69-70
- 5.3.2 移动横梁的有限元分析70-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6 结论72-74
- 6.1 工作总结72-73
- 6.2 研究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6
- 附录A76-86
- 作者简历86-90
- 学位论文数据集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中义;范玉青;;基于激光跟踪定位的部件对接柔性装配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严建文;刘家旭;陈汝昌;翟华;李贵闪;王玉山;;智能液压机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3年02期
3 史丽萍,赫晓东;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热防护系统概述[J];航空制造技术;2004年07期
4 郭恩明;国外飞机柔性装配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05年09期
5 邹方;薛汉杰;周万勇;许国康;;飞机数字化柔性装配关键技术及其发展[J];航空制造技术;2006年09期
6 邹方;张书生;;飞机总装自动化校准对接系统[J];航空制造技术;2008年07期
7 杜兆才;邹方;;多机器人协调操作系统实现飞机大型部件对接的轨迹规划[J];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24期
8 许光明;飞行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航空史研究;1996年04期
9 郭志敏;蒋君侠;柯映林;;基于POGO柱三点支撑的飞机大部件调姿方法[J];航空学报;2009年07期
10 邱宝贵;蒋君侠;毕运波;方强;王青;詹建潮;李江雄;柯映林;;大型飞机机身调姿与对接试验系统[J];航空学报;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1096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09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