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侦察任务的无人机编队效能评估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侦察任务 切入点:无人机 出处:《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侦察任务在无人机执行的众多任务类型中最为常见,随着无人机在更多侦察场景中的应用,较为复杂的侦察任务要求多架无人机组建编队完成任务。无人机组建编队执行侦察任务的效果受到任务环境、无人机性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因而不同环境下的面向侦察任务的无人机编队效能评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在介绍效能评估基本理论以及指标赋权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编队个体成员侦察能力评估问题,构建了编队个体成员侦察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了侦察任务属性及评估指标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主客观信息组合赋权的权重分配模型,为基于编队模式的无人机编队侦察效能评估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对侦察任务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典型的三架无人机编队的特征,构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编队模式,并在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编队模式协同关系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编队模式的无人机编队侦察效能评估模型,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编队个体成员侦察能力评估模型和基于编队模式的无人机编队侦察效能评估模型的建立,为面向侦察任务的无人机编队效能评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实现方法。
[Abstract]:Reconnaissance missions are the most common in many types of UAV mission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UAVs in more reconnaissance scenarios, more complex reconnaissance missions require multiple UAVs to form formations to complete the tasks.The effect of UAV formation to execute reconnaissance task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mission environment and UAV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of UAV formation effectiveness for reconnaissance miss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become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the method of index weighting, the problem of reconnaissance capability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formation is analyz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connaissance capability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formation is construct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onnaissance mission attribute and evaluation index are studied, and a weight allocation model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combination weights is designed,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UAV formation reconnaissanc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based on formation mode.Then the reconnaissance mission environment is deeply analy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three UAV formations are studied, and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UAV formation modes are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UAV formation mode cooperati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UAV formation reconnaissance effectiveness based on formation mode is studied,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are verified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reconnaissance capability of individual formation members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formation reconnaissance effectiveness of UAV based on formation mode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implement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rmation effectiveness of UAV for reconnaissance task.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边;“影子200”战术无人机[J];航天电子对抗;2003年06期
2 温羡峤,李英;从美国无人机的发展来看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前景[J];现代防御技术;2003年05期
3 王永寿;日本无人机的研究开发现状与动向[J];飞航导弹;2003年08期
4 袁刚辉;徐志红;;不断壮大的俄罗斯无人机家族[J];现代兵器;2003年02期
5 徐文;俄罗斯无人机的发展现状[J];飞航导弹;2004年02期
6 胡根秀;从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第三届学会看美国的无人机[J];飞航导弹;2004年04期
7 王永寿;日本开发自动滑翔降落多用途无人机[J];飞航导弹;2004年06期
8 崔麦会 ,周建军 ,陈超;无人机舰载应用的关键技术探讨[J];航空科学技术;2004年05期
9 徐文;垂直仪-20无人机[J];飞航导弹;2004年12期
10 张晓东,孙碧娇;美军潜射无人机的发展与关键技术[J];鱼雷技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林;张庆杰;朱华勇;沈林成;;远程异地多无人机系统控制权切换技术研究[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2 谭健美;张琚;闫娟;;信息无人机系统——无人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A];第二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3 黄爱凤;邓克绪;;民用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刘长亮;;无人机发动机气道开度自适应机构的设计与实现[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年
5 丁霖;;无人机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浅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6 刘泽坤;吕继淮;;舰载无人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叶烽;宋祖勋;;无人机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易当祥;吕国志;沈玲玲;;多级路况下车载无人机疲劳载荷仿真[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钱正祥;金继才;杨鹭怡;;未来局部战争中反无人机作战对策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10 高鹏骐;晏磊;赵红颖;何定洲;;无人机遥感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山;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签约共同研发三国无人机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7年
2 林英;无人机将进入现代化农业领域[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永杰 马佳;中国无人机亮相:战争“零伤亡”将实现[N];北京科技报;2008年
4 李荔;无人机“俯瞰”黄河灾情[N];北京科技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宋斌斌;我国无人机应用高端化趋势明显[N];中国工业报;2011年
6 吴飞;反恐十年无人机扶摇直上[N];中国航空报;2011年
7 司古;美无人机遭神秘病毒入侵[N];国防时报;2011年
8 本报专稿 何适;终极空战:无人机打天下[N];世界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思燕 见习记者 陈龙;无人机空中格斗时代到来[N];中国航天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兴;民用无人机产业方兴未艾[N];中国航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岩;蚁群优化理论在无人机战术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林林;基于协同机制的多无人机任务规划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刘春阳;无人机隐身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小刚;非线性滤波方法在无人机相对导航上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黄国勇;变推力轴线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郑维刚;基于无人机红外影像技术的配电网巡检系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许德新;无人机光电载荷视轴稳定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唐晏;基于无人机采集图像的植被识别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9 王世华;碟型涵道式无人机总体设计及飞行控制系统理论与仿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何敬;基于点线特征匹配的无人机影像拼接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姝姝;无人机飞行场景及数据的可视化仿真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硕;无人机飞行仿真技术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3 马威;某无人机火箭助推发射起飞动力学研究与参数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曲明航;无人机飞行仿真软件设计与验证[D];吉林大学;2010年
5 苏倩;无人机动力系统及弹射装置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宫林;无人机起飞与降落的控制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董军喜;旋转翼无人机自主避障飞行路径规划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立珍;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陈炎财;群体无人机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杨轻;无人机自主起飞、着陆控制系统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1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71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