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10:42
【摘要】:薄膜衍射成像技术以其重量轻、可折叠展开、公差宽松以及高分辨率等优点成为光学载荷领域的研究热点。空间充气展开结构在大型航天器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用于构建薄膜衍射成像系统。本文提出了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设计方案,主镜为薄膜衍射透镜,支撑结构为充气展开膜结构。完成了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方案设计:充气支撑结构设计,花边样式和参数设计以及张拉索布置等。为了实现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的折叠展开,进行了收纳结构设计和支撑吊架结构设计。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法,进行了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静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通过静力学分析,求解得到了充气气压作用下结构的应力分布;动力学分析部分;进行了充气展开结构的预应力模态分析,得到结构基频和振动模态;完成了谐响应分析,确定了充气展开结构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稳态响应;进行了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了结构瞬态振动形态及各个节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结果表明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的基频和充气气压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完成了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的空间热环境和热力耦合效应研究。建立了实现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的热-力耦合分析框架,基于I-DEAS和ANSYS软件,实现了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的热-力耦合数值分析,研究了空间薄膜衍射镜在轨运行时的瞬态传热、热应力、热变形等。分析结果表明,充气展开结构没有出现热振动现象和较大的热变形,结构刚度良好。研制了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样机,并进行了折叠展开试验。同时对充气直管进行重复展开精度试验和泄露试验,以验证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样机可以顺利地充气展开,完全展开后镜面可以被张拉索张紧。重复展开精度试验表明充气直管的轴向重复展开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414
【图文】:

太阳阵,充气式,波音公司


1.2.1国外研究现状逡逑美国L’Garde公司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制成了口径3m、7m、9m、14m等一逡逑系列的充气天线,并于1996年进行了在轨试验,如图1.1所示。空间天线在未充逡逑气状态下存储于不足lm3的容器内,由航天器搭载进入太空并充气展开,成型的逡逑空间天线有效直径达到14m。空间充气式展开天线由支撑体系和大型反射抛物面逡逑两部分组成。此次试验有三个目的:一是验证14m充气展开式天线的可行性;二逡逑是测量反射器的型面精度;三是研究试验条件下结构的阻尼特性[12-13]。逡逑i邋r逡逑i邋W'邋:逡逑图u充气式展开天线逡逑图1.2是充气式太阳阵列模型,由ILC邋Dover为波音公司开发的Teledesic计划逡逑模型。研制这个3.6mX邋l0m的太阳阵列模型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其收纳和展开的可逡逑行性。设计的难点之一是未充气时要收纳在3.6mX0.2mX0.3m的容器内。充气式逡逑太阳阵列模型由薄膜面和三列圆管组成,中心一列圆管为展开装置,两侧各一列逡逑圆管起到刚度支撑作用。展开测试时,模型悬挂于滑轨上以模拟零重力环境,最逡逑终模型平稳展开[14]。逡逑2逡逑

雷达天线


逦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技术研[傚义希蠾 逡逑图1.2充气式太阳阵列逡逑充气式SAR雷达天线为超轻量级天线(<1.6Kg/m2),由ILC邋Dover和JPL公司逡逑基于JPL公司的先进雷达技术联合研发,如图1.3所示。展开状态SAR雷徶天线尺逡逑寸为3.6mXl0m,天线中加入恒力弹簧来控制充气展开,收拢时两边天线向中间逡逑卷曲,充气气体由结构每边的卷轴底部进入框架,并平衡SAR雷徸天线两边气压逡逑来实现同步展开[15_16]。逡逑图1.3邋SAR雷达天线逡逑图1.4是为太空望远镜提供防护的充气式遮光罩,由美国宇航局研发。遮光逡逑罩展开尺寸为33mX14m,表面面积为270m2。展开时向充气管内注气,四根充逡逑气管带动六层薄膜面向外同步展开,收拢时膜面和充气管向中心卷曲。遮光罩计逡逑划在太空工作5?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小方;薄膜结构设计及应用中的主要问题[J];建筑技术开发;1995年03期

2 邵小方,吴健生;薄膜结构最优化裁剪分析[J];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1995年02期

3 DanielL.Schodek;王克洪;;薄膜结构[J];华中建筑;1987年04期

4 史引焕,赵柏儒,赵玉英,李林;Bl结构MoN_x薄膜的制备及物理性能研究[J];物理学报;1988年07期

5 孙长庆,姜恩永,张西祥,吕旗,刘裕光;FeN薄膜的制备及晶体结构分析[J];人工晶体;1988年Z1期

6 陈丽君;X射线薄膜衍射技术及其应用[J];上海钢研;1989年06期

7 周心明,郑家贵,曾家玉,黄天荃,邱淑蓁,蔡亚平,徐晓菲,冯良桓;Si:H薄膜的微结构及输运性质[J];太阳能学报;1989年01期

8 刘付德;曲喜新;;C轴取向AIN薄膜的强电特性分析[J];仪表材料;1989年06期

9 杨殿文;;薄膜结构防水形式的探讨[J];中国建筑防水材料;1989年02期

10 崔砚;;特种材料表面镀TiN薄膜的结构与应力研究[J];导航与控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峰;苟晓凡;周又和;;磁性夹杂/超导薄膜结构力学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宋昌永;沈世钊;;薄膜结构的形状确定分析[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3 李明;吴化平;罗阳军;亢战;;薄膜结构抑制褶皱结构设计[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4 张建;杨庆山;;薄膜结构褶皱预测[A];第十二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肖青平;杨斌;吴萍;郝建钢;;辐照对碳氮薄膜结构和硬度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朱挺;刘铖;胡海岩;;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方法描述的薄膜结构接触/碰撞动力学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4暨第三届钱令希计算力学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4年

7 刘锦华;姚冰;郝万立;;温度条件对锆钒薄膜结构的影响[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8 杨易;金新阳;杨立国;;薄膜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的新方法和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张兴华;成正爱;杨辰;栾庆冬;李萌;刘宇飞;;空间大型梁薄膜复合结构面内冲击响应[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C)[C];2017年

10 王震;赵阳;杨学林;;薄膜结构的向量式有限元断裂行为分析[A];第十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宇飞 成正爱;薄膜结构让空间折展稳且轻[N];中国航天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冰洁;生物分子在类碳薄膜表面的吸附及其对类碳薄膜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2 陆一凡;压电层合薄膜反射镜面型主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王洁素;二次谐波产生用于探测钙钛矿氧化物及其薄膜物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闫静;BiFeO_3薄膜的低温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5 郭婷婷;掺杂HfO_x薄膜的制备与阻变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刘明君;平面张拉薄膜褶皱变形机理与调控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许睿;一类薄膜结构的智能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徐晶;几种有机半导体薄膜形貌调控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光催化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9 袁大超;c轴取向BiCuSeO基热电薄膜的制备与性能优化[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10 史家兴;Fe-Ga薄膜及磁电耦合器件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挺;溅射制备BiFeO_3薄膜的阻变特性与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少峰;Ti-Si多元多层复合DLC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3 刘嘉琪;橡胶表面DLC薄膜的磁控溅射制备参数研究和密封性能评价[D];海南大学;2019年

4 侯伟亚;基于绝对坐标方法与SPH方法的充气薄膜空间结构展开动力学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赵玉臣;含褶皱的薄膜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瑛;Ga_2O_3薄膜的HVPE生长仿真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

7 唐鑫;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PPMS)制备氮化钛(TiN)薄膜的应力释放及其结合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8 黄斌;DCMS/HiPIMS共溅射制备Ti-Cu薄膜及其成分结构对薄膜生物相容性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9 王培栋;空间薄膜衍射镜充气展开结构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10 章桥;基于显式动力法薄膜褶皱有限元分析[D];南华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14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14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1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