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高超声速双翼翼型优化与机翼热气动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17:53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国防和民用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攻克诸多技术难题,其中气动问题和热气动弹性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目前,高超声速有翼飞行器通过采用大后掠翼、小展弦比机翼、薄翼和耐高温材料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飞行器在高超声速飞行时所产生的气动阻力和热气动弹性问题,但这些措施还未考虑过机翼采用多层翼布局形式对其热气动弹性特性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高超声速双翼机翼外形,研究了高超声速双翼的翼型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后Busemann双翼、非对称双翼和可变形双翼翼型构建了三种高超声速双翼机翼,对比研究了三种机翼的热气动弹性问题,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问题和热气动弹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研究了Busemann双翼的升阻比特性。首先考虑增升效应,推导给出了高超声速Busemann双翼气动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研究分析了Busemann双翼的升阻比特性,发现其具有比菱形单翼更高的升阻比;然后考虑减阻效应,通过对Busemann双翼激波-膨胀波干涉效应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Busemann双翼具有减小阻力提高气动性能的特点。建立了高超声速双翼翼型的理论优化模型并优化得到一种非对称双翼翼型。针对利用CFD优化Busemann双翼翼型时,存在计算量大、计算速度慢的问题,建立了一个能够快速计算、优化和评估高超声速双翼翼型气动特性的理论优化模型,并获得一个非对称优化翼型。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基于CFD计算值并已验证计算精度的代理模型,用于对理论模型的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者得到的优化翼型基本一致,说明了理论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此之后,研究了非对称双翼在不同工况下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非对称双翼不能在所有工况下均保持高气动特性。为进一步提升高超声速双翼的气动性能并克服非对称双翼翼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高超声速可变形双翼,研究了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气动特性;同时,针对在给定迎角和马赫数条件下选取可变形双翼的舵面偏转角较为困难的问题,设计出一种结合了二分法、遗传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三者优势的优化算法,对可变形双翼在不同工况下的舵面偏转角进行快速选取。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计算精度高,能够满足高超声速可变形双翼在不同工况下的优化需求,优化后的高超声速可变形双翼具有更好的气动特性。改进了传统双翼翼型,提高了其在黏性条件下的气动特性。由于双翼的浸湿面积几乎为单翼浸湿面积的两倍,所以在考虑黏性时,双翼具有更大的摩擦阻力,结果导致其升阻比特性并不比单翼的升阻比特性更具有优势,说明传统双翼翼型并不太适合高超声速飞行。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将斜激波的入射点从传统的喉道位置后移至双翼后缘的思路,通过增加双翼的间距,提高了双翼在黏性条件下的升力系数。结果表明这一改进可以明显增大双翼在考虑黏性时的升阻比,并且相对于单翼的升阻比特性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针对目前在研究高超声速有翼飞行器的热气动弹性静态问题时,还未考虑过机翼采用多层翼布局对其热气动弹性静态特性产生影响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采用双层翼布局形式解决高超声速机翼热气动弹性静态问题的思路。研究了机翼的后掠角和梢根比对高超声速双翼机翼气动特性和结构模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超声速飞行的双翼机翼布局形式,并创建了三种高超声速双翼机翼,研究了不同双翼构型对机翼热气动弹性静态问题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相对于菱形单翼,双翼机翼能够具有更好的热气动弹性静态特性,气动加热效应对其气动特性的影响也更小。考虑到机翼采用多层翼布局形式对其热气动弹性动态特性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双翼布局来解决高超声速机翼热气动弹性动态问题的思路。基于该思路分析研究了双翼布局对机翼临界颤振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菱形单翼,Busemann双翼和非对称双翼机翼具有更好的热气动弹性动态特性,在同等环境条件下具有更高的临界颤振速度;而可变形双翼机翼受机翼舵面刚度等的影响,其临界颤振速度小于菱形单翼的临界颤振速度,但其临界颤振速度仍然很大,能够满足高超声速飞行的需要。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211.47
【图文】:

波系,副机,超声速,机翼


案是使用两副机翼代替常规的一副机翼,布局的概念是在 1935 年由 Busemann 为减小超声速为 Busemann 双翼,与此同时 Busemann 还分析-68],图 1-1 为 Busemann 双翼的波系图。

超声速流动,优化设计研究,气流温度,大和


图 1-2 可变形双翼前对 Busemann 双翼的研究多集中于进行优化的问题上[87-88],而对 Busema及相应的优化设计研究则较少[77-78]。波层薄、黏性干扰大和气流温度高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应元;蒲利东;赵冬强;曾宪昂;黄国宁;罗务揆;;大型飞机气动弹性设计关键技术[J];航空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2 杨仕福;;基于试验数据进行静气动弹性修正分析研究[J];科技展望;2016年20期

3 安效民;徐敏;;一种几何大变形下的非线性气动弹性求解方法[J];力学学报;2011年01期

4 黄晓鹏,樊红祥;细长旋转飞行器的气动弹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5 陈文俊;;飞航导弹气动弹性研究工作探讨[J];战术导弹技术;1998年03期

6 甘明和 ,顾仲权 ,朱德懋;气动弹性系统动特性的试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7 徐明 ,王适存 ,徐桂祺;前飞时海豚旋翼桨叶的气动弹性稳定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8 顾仲权,王卫平,李鸣,周蒂莲;不稳定气动弹性系统动特性的实验研究[J];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1988年03期

9 成楚之,李惠芝;防空导弹的舵面气动弹性设计[J];战术导弹技术;1988年01期

10 徐明;徐桂祺;;任意前进比下“海豚”桨叶挥摆耦合运动的气动弹性稳定性[J];飞行力学;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锐;胡海岩;;飞机跨音速非线性空气动力模型降阶及其气动弹性应用[A];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2 胡海岩;;飞行器结构气动弹性分析与控制——工程科学进展[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陈大林;;采用微分求积法分析薄板的气动弹性响应[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4 陈大伟;钱卫;杨国伟;;基于非结构网格的翼身组合体静气动弹性数值研究[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韬;王志瑾;;复合材料前掠翼的气动弹性分析和气动优化[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章俊杰;;某民用飞机气动弹性设计技术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7 陈则霖;邹正刚;;静气动弹性效应计算[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范国芳;操小龙;;高超声速飞行器静气动弹性分析方法概述[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大伟;杨国伟;;机翼静气动弹性性能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朱世权;李海元;陈志华;;弹性机翼静气动弹性数值研究[A];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吴蔚;空客公司研究“半气动弹性铰链”机翼概念[N];中国航空报;2019年

2 航空工业沈阳所;传承精神 砥砺奋进[N];中国航空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华刚;超声速气流中复合材料结构的气动弹性颤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姝含;高超声速双翼翼型优化与机翼热气动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3 袁家信;机翼气动弹性系统响应的滑模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陈涛;几何大变形非线性气动弹性数值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5 李治涛;带有间隙的全动舵面气动弹性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6 李敏娇;柔性火箭弹气动弹性与柔性弹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7 宋微微;超高层建筑气动弹性效应的双向强迫振动风洞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张伟伟;基于CFD技术的高效气动弹性分析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陈大林;壁板气动弹性复杂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范晨光;薄壳气动弹性非线性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振东;机翼的非线性气动弹性缩比优化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李亚杯;高速气流中复合材料圆柱壳的非线性热气动弹性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年

3 吕聪;民用飞机大展弦比柔性机翼气动弹性建模与主动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唐沛震;基于不同入口风模拟算法的高层建筑气动弹性分析[D];广州大学;2018年

5 蔡文佳;亚音速全动控制面气动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6 许成;大展弦比机翼非线性气动弹性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7 李栋梁;气动弹性系统的时滞反馈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冀然;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气动弹性系统的预测控制[D];天津大学;2016年

9 蒋令闻;复合材料翼盒结构气动弹性优化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虞佳磊;基于CFD/CSD的机动过程中飞行器气动弹性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34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34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1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