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针对传感器复合故障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自愈合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15:37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所处飞行环境具有高速、低压、高温、强辐射、电磁干扰、雷电、强对流等严酷特征,其部件常常会发生外机械振动、管线脱落、电子器件失效等情况,可能导致传感器系统发生复合故障,造成严重后果。传感器复合故障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自愈合控制研究便成为富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以高超声速飞行器巡航阶段纵向模型与再入段姿态角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传感器发生各种复合故障的故障检测与估计问题,并以此设计了相应的自愈合控制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模型高度和速度通道发生多传感器故障的情况,设计了基于自适应与反步滑模故障估计观测器的自愈合控制方法。首先利用反馈线性化方法建立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仿射非线性模型,并设计了标称滑模控制器使输出跟踪给定参考指令。提出了非线性自适应观测器的方法来估计速度通道的故障。通过将受耦合影响的系统参数也作为估计项,设计了反步滑模观测器精确估计高度通道故障。利用故障估计值对滑模控制器进行补偿,使原系统重新跟踪给定参考指令。(2)考虑更为复杂的时变传感器连锁故障与外部干扰,设计了基于多维广义观测器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方案。以巡航阶段纵向T-S模糊模型为基础,考虑外部干扰与非线性项,增强模型的代表性。针对传感器连锁故障,首先建立故障检测观测器检测故障,随后设计了多维广义观测器方法解决了因耦合效应影响导致的普通广义观测器对连锁故障估计效果不理想问题。根据所得故障估计结果,设计了能处理系统非线性和传感器故障的鲁棒容错控制器使系统恢复稳定。所设计的观测器与控制器满足H_∞性能指标,对干扰具有鲁棒性。(3)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段姿态角系统传感器复合故障,设计了基于间接自适应滑模和动态面技术的自愈合方法。首先针对带有传感器故障与干扰的再入段姿态角系统,设计了非线性故障检测观测器生成检测残差以检测故障。提出了带有容错项的间接自适应滑模虚拟控制器与动态面控制器设计方法。传感器复合故障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就被快速补偿,不需要额外的故障估计观测器设计,确保故障系统重新恢复对参考指令良好跟踪的同时,减少了系统复杂性。将上述故障检测、故障估计与自愈合控制方法进行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对比性仿真研究,并利用Links-Box平台对部分结果进行了快速原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案能够快速检测故障、精确获得故障估计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补偿,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249.1
【图文】:

高超声速飞行器


并可能会导致部件发生外形变化、机械振动、管线脱落、电子器机构产生卡死、偏移、效益损失等故障,传感器系统发生失效、2010 年 5 月 26 日,X-51A 首次试飞试验中,在加速到五倍马赫就发生故障,被迫启动自毁程序并终止试验。在随后的 2012 年 验证实验,然而再其飞行的第 16 秒,平衡尾翼即发生故障,造成故障,由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对部件可靠性的高要求,若不能进行过时间累积,严重破坏控制系统性能,造成的人员与财产的损失,为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具有故障自愈合能力且抗干扰的控制方的方向。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发生执行器故障下的l, FTC)技术已有一定科研成果,但对于其发生传感器故障的相关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理行器巡航阶段与再入段非线性模型,考虑存在外部干扰和发生传适应、滑模、反步和观测器设计等技术,重点研究高超声速飞行容错控制方案,争取提高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发生故障后的自愈合靠安全飞行。

高超声速飞行器,美国


0]以及 FALCON 项目[11],先后推出了 X-15、X-33、X-43 和 X-虽因技术或资金问题并未研制出成熟的机型,但已在该技术领家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更是加快了自己的脚步。2017 年速飞行器形容成“曼哈顿工程”,提出将制定第一个应对实战的超声速飞行器打击武器项目申请 4.34 亿美元资金,预示着美国器装备发展进程,抢占将其实战化的先机[13]。目前,美国研制包括高超声速技术飞行器 HTV,高超音速巡航飞行器 X-51A V 主要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主持,代号“猎鹰在两次实验中分别提供了空气动力学、飞行性能和机体结构及高A 由高超声速飞行器项目成果颇多的美国空军发起,在 2013 年五倍多马赫数平稳飞行 425 千米,在此技术基础上,美国空军18 年 10 月公布的 X-60A,预计测试速度能达到六倍马赫数,它动机技术、高温材料和自动控制方面实现新的突破。AHW 是略司令部共同研制,在 2011 年 11 月的首次试射中即取得成功技术故障失败。

匕首,高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导弹防御系统


量的关键一环[14]。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导弹的典型代表包括 Yu-75],其中 2016 年 6 月开始推动的 Yu-74 速度可达十倍马赫数,能突破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强力武器。除了助推滑翔导弹外目也颇具成果,包括“锆石”和“匕首”等。2017 年 4 月,速为世界首型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成功试射。“匕首”速度更是高达,已在 2018 年 5 月由米格-31 战机携带完成作战任务试验。除音速隐身战略轰炸机 PAK-DA,其可以水平起降且能从太空发出原型试验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涛;徐松林;;浅议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研究进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年11期

2 和志伟;管萍;;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的变结构控制[J];传感器世界;2019年04期

3 周正阳;解静;张莽;李小艳;;高超声速飞行器转捩特性及表面特征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6年06期

4 孙文;王刚;姚小强;王晶晶;;临空高超声速飞行器目标特性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7年01期

5 郭行;符文星;付斌;陈康;闫杰;;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巡航段突防弹道规划[J];宇航学报;2017年03期

6 孙文;王刚;郭相科;王晶晶;;临空高超声速飞行器多传感器协同探测体系[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7 张绍芳;叶蕾;;国外高超声速飞行器及技术发展综述[J];中国航天;2016年12期

8 欧阳金栋;刘慧慧;邓进;陈雷;龚仔华;;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防护技术现状综述[J];教练机;2017年01期

9 ;新书推荐[J];大飞机;2017年03期

10 王勇;张艳;白辰;傅瑜;檀朋硕;;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方法综述[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捷;陈力;;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的自愈合控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 ——中国交叉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龙双丽;刘杰;;高超声速推进系统几何构型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布局的影响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下册)[C];2016年

3 王俊山;;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结构材料研究与应用现状[A];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4 杨鹏飞;方洋旺;刘云霞;伍友利;;面向随机控制的弹性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A];第36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A)[C];2017年

5 贺元元;吴颖川;贺伟;张小庆;刘伟雄;乐嘉陵;;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气动性能预测方法[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李海林;吴德伟;张斌;;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机理与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张小庆;吕金洲;贺伟;;高超声速飞行器脉冲风洞测力系统分析研究[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8 张建宏;汤柏涛;陆红;;组合动力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方案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张栋;唐硕;佘文学;邓帆;郭健;;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射流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研究综述[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梁捷;秦开宇;陈力;梁频;;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控制一体化优化设计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静;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想让人类飞得更远[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 赵志远;印度首次试射高超声速飞行器[N];中国航天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徐佳倩;安昊 助力高超声速飞行器翱翔天空[N];黑龙江日报;2019年

4 刘都群;美国空军正在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寻求前缘材料[N];中国航空报;2017年

5 林文强 兰济民 盛子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铁布衫”[N];解放军报;2018年

6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1所 木林森;高超声速飞行器: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N];中国航天报;2017年

7 蜂鸟;胎死腹中的X-20高超声速飞行器[N];中国航天报;2017年

8 栗清海;美澳合作高超声速飞行器意欲何为?[N];中国航天报;2017年

9 廖孟豪;美国研制GO Launcher 1高超声速飞行器[N];中国航空报;2017年

10 徐晖;美国加快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N];中国航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雨潇;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跟踪控制与性能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陈辰;基于扰动补偿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姿态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徐雪菲;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载雷达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4 胡麟;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模型及基于增强学习控制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5 付磊;基于几何一体化方法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6 彭坚;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源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熊柯;高超声速飞行器巡航控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罗世彬;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发动机一体化及总体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9 刘燕斌;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及其先进飞行控制机理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车竞;高超声速飞行器乘波布局优化设计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斌彦;考虑控制方向不确定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自适应容错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陈婷婷;高超声速飞行器上升段制导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郑亚龙;基于LPV模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切换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4 黄筱莺;高超声速飞行器助推段纵向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5 蒋烁莹;弹性高超声速飞行器多模型鲁棒自适应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6 顾攀飞;多约束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重构与制导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7 吴琼;高超声速飞行器飞推一体气动设计改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8 冯星凯;基于动态耦合分析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协调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9 蒋耿乾;针对传感器复合故障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自愈合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10 陈晨;高超声速飞行器低空开伞轮式起降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93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93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