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鲁棒预见控制的直升机着舰控制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V275.1;V249.1
【部分图文】:
务载荷与飞行结构单一,飞行控制系统简单,悬停高度在 100m 以下;第二阶段为 1950 年到 1970年,此时无人直升机的最大起飞质量在 1000kg 以下,飞行速度可达 150Km/h,可完成视距内遥控飞行;第三阶段为 1980 年至今,此阶段由于无人直升机的飞控技术发展迅速,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飞行,并且飞行速度增加百分之三十,续航时间延长。国外目前公开的无人舰载直升机主要有美国的“火力侦察兵”、俄罗斯的“卡-137”、以及奥地利维也纳的“S100”、加拿大的 CL-227“哨兵”等[1]。“S100”舰载无人直升机是由奥地利 Schiebel 公司研制的,作为一个小型可遥控可自主飞行的舰载无人直升机,因其体积轻巧,行踪隐蔽、载荷较大等特点,被多次应用于敌空战区的情报侦察和战区监视任务。其先进的飞行控制技术、可垂直起降的飞行特点以及小巧玲珑的结构特征,尤其适用于没有航空母舰的中小舰艇海军部队。RQ/MQ-8“火力侦察兵”欲被发展为美国海军装备无人直升机的主要机型,如图 1.1 所示。该无人直升机于 2000 年 2 月开始研制,于 2006 年 6 月在舰上成功实现全自主起降。MQ-8B 型无人直升机的续航时间长达 4 小时,作战半径可达 20.4Km。该机所携带的光电、红外扫描系统和激光测距仪,不仅可对目标进行搜寻和识别,还可对其进行重要性排序。此外,该无人直升机可携带一定数量的反坦克导弹,在完成目标攻击后,可对其战损情况进行评估。
图 1.2 “卡”-137 无人直升机目前国内公开的无人直升机型号有:“Z3”、“海鸥”、“LE110”、、“翠鸟”“U8”、“V750”“博翔”、“WD100”、“FH”、“翔鸟”等。“海鸥”号作为我国首架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于 199年 9 首飞成功。“海鸥”号主要应用于军事情报侦察与战场监视,如图 1.3 所示,质量为 300kg其发动机功率可达 58.8kw。机上有飞行控制导航与制导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主飞行和遥控飞行。由中航工业所研制的 U8 无人直升机于 2011 年试飞成功,这是我国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的一款无人直升机,其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疏导、农业作业、大气监测、森林防火等民用领域。
图 1.2 “卡”-137 无人直升机目前国内公开的无人直升机型号有:“Z3”、“海鸥”、“LE110”、、“翠鸟”“U8”、“V750”、“博翔”、“WD100”、“FH”、“翔鸟”等。“海鸥”号作为我国首架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于 1993年 9 首飞成功。“海鸥”号主要应用于军事情报侦察与战场监视,如图 1.3 所示,质量为 300kg,其发动机功率可达 58.8kw。机上有飞行控制导航与制导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主飞行和遥控飞行。由中航工业所研制的 U8 无人直升机于 2011 年试飞成功,这是我国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的一款无人直升机,其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疏导、农业作业、大气监测、森林防火等民用领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峰;张斌;纪景立;;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理想着舰点垂向运动估计[J];电光与控制;2014年06期
2 贾秋玲;韩圣洁;张福凯;;无人直升机QFT控制及基于RTX的半实物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年12期
3 周鑫;彭荣鲲;袁锁中;江驹;;舰载机着舰纵向甲板运动预估及补偿技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4 潘海飞;王欣;沙峰;;舰载机着舰过程中甲板运动补偿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2013年04期
5 柯吉;王伟;李爱军;王长青;;微型共轴直升机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6 袁国平;史小平;李隆;;航天器的自适应鲁棒姿态控制器设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年12期
7 甄子洋;王志胜;王道波;;基于信息融合估计的离散线性系统预见控制[J];自动化学报;2010年02期
8 郭剑东;宋彦国;夏品奇;;小型无人倾转旋翼机全模式飞行操纵控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甄子洋;王志胜;王道波;;基于误差系统的信息融合最优预见跟踪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9年04期
10 蒋鸿翔;徐锦法;高正;张义涛;;新型复合式无人直升机悬停/着陆控制[J];航空学报;2008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誉;无人直升机自主着舰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侯旭阳;碟形飞行器系统设计及其动力学模型和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3 袁国平;航天器姿态系统的自适应鲁棒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张勇超;车辆电磁主动悬架鲁棒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李新飞;舰载机起降关键技术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吴建德;基于频域辨识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建模与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蒙;基于鲁棒预见控制的自动着舰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2 贲亮亮;舰载机着舰环境扰动影响及其响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3 焦鑫;舰载机着舰环境与复飞决策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郭署山;无人直升机着舰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沙虹伟;无人倾转旋翼机飞行力学建模与姿态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 丁锐;无人直升机飞控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6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4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