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M核心服务的可生存性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V35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WIM研究现状
1.2.2 可生存性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SWIM概述
2.1 SWIM互操作性架构
2.2 SWIM信息交互过程
2.3 SWIM核心服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WIM可生存性方案设计
3.1 SWIM可生存性定义
3.2 SWIM可生存性威胁
3.3 SWIM可生存性方案
3.3.1 可生存性方案设计原则
3.3.2 SWIM可生存性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WIM可生存性评估方法
4.1 可生存性评估标准
4.2 可生存性评估框架
4.2.1 指标层和服务层的权重求解
4.2.2 灰色关联分析与格贴近度的评估过程
4.3 SWIM可生存性评估的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指标
4.3.2 实验场景
4.3.3 实验数据处理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NDN的 SWIM路由机制
5.1 SWIM路由结构体系的设计
5.1.1 SWIM路由相关结构
5.1.2 SWIM信息命名
5.1.3 网内缓存机制
5.1.4 SWIM路由信息的更新
5.1.5 SWIM路由转发
5.2 重路由机制设计
5.2.1 重路由相关定义
5.2.2 失效检测
5.2.3 兴趣包和数据包的重路由
5.2.4 场景分析
5.3 SWIM路由机制的仿真与分析
5.3.1 仿真环境
5.3.2 仿真场景
5.3.3 仿真实现
5.3.4 性能指标
5.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已完成的工作
6.2 取得的成果
6.3 不足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凯;裴梓航;袁金宝;;网络可生存性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年11期
2 黄成兵;;可生存性技术问题在无线自组网中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6年26期
3 何常胜;;浅析网络可生存性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年06期
4 伍文;孟相如;马志强;梁霄;;基于组合赋权的网络可生存性模糊综合评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3年04期
5 侯雨桥;屈宇;刘林峰;郑庆华;刘烃;郑超;杨子江;;基于调用结构的软件可生存性评估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S1期
6 王海涛;马琳坡;;无线自组网的可生存性技术问题探讨[J];航天电子对抗;2011年04期
7 王志刚;杨世松;;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信息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年10期
8 李勤;;网络可生存性分析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9 王海涛;宋丽华;;网络可生存性及其度量方法[J];航空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10 陈智勇;;可生存性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惠娟;基于博弈论的可生存网络资源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郑吉平;具有可生存能力的安全DBMS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赵国生;任务关键系统可生存性增强的应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陈小良;弹性光网络中可生存性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赵金辉;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系统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戴华;可生存性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熊琦;基于自律计算的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刘密霞;网络安全态势分析与可生存性评估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9 张乐君;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何光辉;救灾保障系统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新然;SWIM核心服务的可生存性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9年
2 周胜琰;SWIM核心服务的主动移交机制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9年
3 叶伟;基于韧性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生存性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年
4 陶恒;SDN/NFV网络架构可生存性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5 刘祥如;基于可生存性的虚拟网络映射策略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6 贺春圆;基于交易空间探索的设施选址可生存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7 肖宪翠;可生存性虚拟网络映射模型及算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潘世英;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策略与量化评估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9 肖海成;基于自主配置的系统可生存性增强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刘红军;基于服务漂移的可生存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8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5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