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扑翼机单关节扑动机构设计与仿真
【学位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V276
【部分图文】:
图 1-1 微型蝙蝠扑翼机——MicrobatFig 1-1 Miniature Bat Flapping Wing ircraft——Microbat国外的专家详细分析自然界飞行生物发现:昆虫在上下扑动双翅的时候均可以产生升力,即可让其具有空中悬停的特点。自然界所有可以持续飞行的物种中,能够实现悬停不动飞行的只有昆虫和蜂鸟(其他鸟儿不能悬停)。自然界的昆虫可以实现悬停飞行主要是其产生的升力在双翅的扑动过程都可以产生,即上下扑动翅膀各产生一半的升力。鸟类运动中只有在双翅向下扑动才产生向上的正升力,当双翅向上运动产生向下的负升力,不利于其滞空飞行。为啥鸟类和昆虫的飞行产生升力的机制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为:飞鸟的双翅往复上下运动时候,双翅不会产生强烈的扭转,而昆虫的双翅往复上下运动时,扑动到上下极限位置,双翅产生强烈的扭转变形,使双翅的迎风面不变,即可持续产生升力。因为昆虫飞行具有其特殊优势,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学者设计开发了一款小巧仿生扑翼机“Entomopters”。该飞行器利用化学反应产生能量提供飞行的动力,飞行时可悬停。由于其动力源采用化学肌肉,可以减小很多结构空间,使得“Entomopter”结构紧凑,并有较高的能量释放率[12、13]。如图 1-2 所示为微型仿生扑翼机“Entomopters”样机模型,因为前缘涡效应,当快速扑动双翅时,可
Fig 1-1 Miniature Bat Flapping Wing ircraft——Microbat国外的专家详细分析自然界飞行生物发现:昆虫在上下扑动双翅的时候均可升力,即可让其具有空中悬停的特点。自然界所有可以持续飞行的物种中,能够停不动飞行的只有昆虫和蜂鸟(其他鸟儿不能悬停)。自然界的昆虫可以实现悬主要是其产生的升力在双翅的扑动过程都可以产生,即上下扑动翅膀各产生一力。鸟类运动中只有在双翅向下扑动才产生向上的正升力,当双翅向上运动产的负升力,不利于其滞空飞行。为啥鸟类和昆虫的飞行产生升力的机制会有这差异,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为:飞鸟的双翅往复上下运动时候,双翅不会产生强烈,而昆虫的双翅往复上下运动时,扑动到上下极限位置,双翅产生强烈的扭转变双翅的迎风面不变,即可持续产生升力。因为昆虫飞行具有其特殊优势,美国一的研究学者设计开发了一款小巧仿生扑翼机“Entomopters”。该飞行器利用化学生能量提供飞行的动力,飞行时可悬停。由于其动力源采用化学肌肉,可以减小构空间,使得“Entomopter”结构紧凑,并有较高的能量释放率[12、13]。如图 1-2 微型仿生扑翼机“Entomopters”样机模型,因为前缘涡效应,当快速扑动双翅时产生高升力,所以研究学者打算把该仿生扑翼机在空气稀薄的火星表面飞行。
聪明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文贵;;扑翼机今昔[J];航空知识;1998年01期
2 高照玲;周浩尚;;一款模拟昆虫飞行方式的微小型扑翼机[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7年09期
3 何民;;像鸟儿一样飞翔——扑翼机[J];兵器知识;2001年03期
4 吴锦武;李祖文;;基于PVDF压电传感器的微型扑翼机升力特性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2年05期
5 贺雪晨;周超英;汪超;;微型仿生扑翼机控制器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8年16期
6 ;飞机是谁发明的?[J];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9年02期
7 胡超;武锦鑫;;一种仿鸟扑翼飞行器的设计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年07期
8 修星晨;朱洪俊;谢铎;孙智勇;;基于MATLAB与ADAMS对扑翼机构优化仿真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年S1期
9 田培培;金晓怡;黄立新;邢亚飞;朱建柳;;基于LabVIEW的微扑翼机实验台测控系统设计[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8年02期
10 杨永刚;谢友增;;基于FLUENT的仿生扑翼机翅翼气动力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5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锐;仿鸟微型扑翼飞行器的气功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2 刘岚;微型扑翼飞行器的仿生翼设计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兆敏;适应多姿态的仿生扑翼飞行器动态设计与优化[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2 罗婷;仿生扑翼机单关节扑动机构设计与仿真[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3 宁宇;仿甲虫微型扑翼飞行器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年
4 徐子明;用于小型仿生扑翼机的驱动电路研制[D];吉林大学;2018年
5 许欣;基于MATLAB的扑翼机飞行器机构优化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6 贺雪晨;微型扑翼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顾新冬;仿鸟扑翼飞行器气动分析及实验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8年
8 李喜喆;多段仿生扑翼机柔性翅翼及尾翼气动分析[D];中国民航大学;2018年
9 陈桂安;单自由度扑翼机及其推重比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10 苏汉平;仿鸟扑翼飞行器结构设计与气动特性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7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67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