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旋翼飞行器涵道桨叶设计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V228
【部分图文】:
图 1. 1 De Lackner DH-4 单人飞行器日本机械制造公司研制的“GEN H-4”单人飞行器,机身是一个简单的开放式框架,采用向旋转的共轴双旋翼布局,发动机安装在旋翼下方。需要驾驶员通过操纵手柄及调整身体重心位置进行控制。
图 1. 2 GEN H-4 单人飞行器Pal-V One 是由荷兰公司研制的一款融汽车和自转旋翼机为一体的飞行器,长宽高分别是4.0m/1.6m / 1.6m,机身由全碳纤制造,设计重量 910kg,发动机功率为 160kW,在地面或空中的最高时速都可达到 180 公里,空中最慢速度则是 50km/h。Pal-V One 以自转旋翼机为主要的升力系统,旋翼桨叶可以折叠,尾部的推进器负责提供前行动力,结构相对简单,因此,这类
3图 1. 3 PAL-V 单人飞行器除了旋翼类单人飞行器,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航空技术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就已经对涵道类单人飞行器开展了相关研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诸多的研究进展。例如:为了满足部队需求,1957 年美军研制出一款新型的载人涵道飞行器“Airgeep”,如图 1.4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锋;逯振坤;周国庆;佟刚;;自转旋翼机技术进展[J];机械工程师;2019年10期
2 安化君;郭东美;;旋翼机的工作原理探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年06期
3 孙瑜;王道波;渠尊尊;张鲁遥;杨军;;变推力轴线自转旋翼机的建模与特性分析[J];机械与电子;2017年06期
4 孙瑜;王道波;;一种新型无人自转旋翼机[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年07期
5 佟刚;郝旭;;旋翼机复合材料旋翼桨叶设计制造及展望[J];航空制造技术;2014年Z2期
6 王建宏;朱永红;肖绚;王道波;;无人旋翼机滑跑起飞控制回路设计[J];伺服控制;2014年12期
7 吴江;;轻型自转旋翼机适航审定研究[J];科技视界;2015年13期
8 ;中国“猎鹰”旋翼机——特种行动的利刃[J];现代军事;2015年08期
9 李世秋;;无人自转旋翼机现状及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J];飞航导弹;2014年01期
10 申斌;吴一波;林冬生;;旋翼机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传播;2013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基于飞行品质的无人旋翼飞行器总体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廖懿华;适用于农田信息采集的多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刘鑫;单旋翼植保无人机旋翼流场下洗气流速度分布规律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年
4 杨兴邦;自转旋翼飞行车辆飞行工况气动力学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史添玮;多旋翼飞行器目标搜索定位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6 姜悦宁;涵道共轴双旋翼无人机气动外形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7 王俊超;自转旋翼飞行器飞行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8 陈淼;自转式无人旋翼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肖中云;旋翼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10 徐进;直升机大机动飞行中旋翼非定常空气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志;四旋翼无人机飞行速度估计方法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郑栋梁;基于图像的四旋翼无人机视觉伺服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3 宋雪倩;带臂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空中快速抓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李峰;四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张家钰;四旋翼接杆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张鹏;基于视觉的四旋翼无人机室内自主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李佳津;四旋翼飞行器的鲁棒与容错控制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郑佳静;四旋翼飞行器的跟踪与容错控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9年
9 宫娟;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四旋翼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8年
10 张鑫;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的鲁棒性及在四旋翼飞行器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1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87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