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自由度隔振平台实验系统主被动耦合减振控制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六自由度隔振平台实验系统主被动耦合减振控制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Stewart减/隔振平台 航天器减振 压电作动器 主动控制 智能算法 主被动耦合控制
【摘要】: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作为航天器精密测量仪器的减振机构,其减振性能的好坏已成为当前发展航天器在轨测量技术的主要课题。目前,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是国内外学者公认最为有效的减振装置,其最突出优点在于具有高刚度,定位准确,承载能力强,动态特性好等。到目前为止,应用于实际的Stewart减振装置为了安全可靠的要求,大部分偏于被动减振控制且取得了不朽的成果,而通过主动控制减振的Stewart平台多年来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且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为了兼顾可靠性及减振性能,本文设计和优化了Stewart减振机构性能,同时耦合主动减振控制法,采用压电作动器作为主动控制元件应用于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建立主动控制算法对振动的传递进行有效的衰减。本论文以国防武器装备预研重点基金项目“甚高分辨率××减/隔振总体设计方法”(9140A2011QT48)为依托,建立了基于压电作动器作为主动元件的Stewart六自由度减/隔振平台,采用数值仿真优化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压电作动器迟滞特性并建立相应控制单元的基础上应用于经过优化后的被动Stewart减/隔振平台,并通过每个作动器运行时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判别控制信号的混沌特性,同时根据混沌特性建立相应的控制规律。本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对航天器在轨减振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而且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以归纳为:(1)针对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减/隔振平台的主动减振元件压电作动器具有的迟滞特性,在Preisach迟滞模型理论基础上分别引入了RBF神经网络法、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及两者的线性叠加法来计算Preisach迟滞模型加权值,其训练样本来自于FORCs试验曲线并根据传统的Preisach离散迟滞建立法确定初始的迟滞单元加权值作为输出及迟滞单元在α-β平面中电压坐标作为输入,并以此结合二次多项式插值法建立压电迟滞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和仿真验证对迟滞外环和迟滞内环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了RBF神经网络法与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线性叠加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精度,表明了该理论模型与压电作动器的实际工作情况吻合较好。(2)针对压电作动器迟滞模型在建模及控制过程中具有的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引入H∞鲁棒智能控制方法,包括了混合灵敏度的设计及优化问题和加权函数的选取规则。通过建立的压电迟滞模型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应用于H∞鲁棒智能控制器来确定广义被控对象,采用了混沌优化理论对权函数进行全局优化,最终确定优化后的广义被控对象及H∞鲁棒控制器。应用Simulink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H∞鲁棒控制器及传统的PID控制器得出,基于H∞鲁棒控制理论的仿真模型在初始时刻超调量较小,且振荡不明显,能很快达到稳定;在有噪声输入时,系统的输出量变化平缓,超调量较小,过渡时间也较短,系统可以很快地恢复到稳定值,对于施加的干扰噪声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3)为使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能达到优秀的减振性能,针对建立的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数学模型,建立了系统的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多目标函数,在设计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设定优化的约束条件及相应的权系数,根据设立的条件进行仿真优化,确定了最终的被动减振模型。并以此模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得到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频响特性曲线,也得到了在特定扰动下上端平台的位移情况、速度情况和加速度情况。通过试验对比发现,经过优化后的减/隔振平台具有更优秀的减振性能,有效的衰减了底端平台的振动扰动,为后续的主动控制提供了设计基础,也能保证主动控制失效后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4)为解决平台的反馈控制问题,利用混沌理论对压电作动器的加速度试验数据进行混沌判别,得到了各个作动器的关联维数及饱和关联维数,且求解加速度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来验证此时间序列的混沌特性,最后计算了加速度时间序列Kolmogorov熵,辨识了系统的混沌程度。根据结果发现该反馈控制问题为非线性控制问题,为后续控制方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5)为快速稳定的对压电作动器进行有效控制,在考虑混沌特性基础上应用了切换控制与RBF神经网络相结合方法,将动力学虚拟样机联合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两者的联合仿真模型,并以驱动杆负载平台端的加速度信号为参考。对共振频率处压电作动器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了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主动减振控制能有效地衰减振动幅值。且RCP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减振主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Stewart减/隔振平台 航天器减振 压电作动器 主动控制 智能算法 主被动耦合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423;TB53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32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3-14
- 1.2 航天器振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14-24
- 1.2.1 整星减/隔振系统国外研究现状14-17
- 1.2.2 航天器部件级振动控制国外研究现状17-22
- 1.2.3 整星与部件级隔振国内研究现状22-24
- 1.3 智能作动器研究分析24-30
- 1.3.1 压电作动器国内外研究现状25-27
- 1.3.2 压电迟滞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27-30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30-32
- 第2章 压电作动器压电材料迟滞特性研究与参数辨识32-53
- 2.1 压电材料迟滞产生原理32-33
- 2.2 基于FLS-SVM的Preisach迟滞模型参量辨识方法33-42
- 2.2.1 经典Preisach迟滞模型理论33-36
- 2.2.2 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理论36-38
- 2.2.3 自适应权重粒子群算法在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中的应用38-39
- 2.2.4 参数寻优及初始Preisach压电迟滞模型的建立39-41
- 2.2.5 初始压电迟滞模型的完善41-42
- 2.3 RBF神经网络对比模型的建立42-45
- 2.3.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基础42-43
- 2.3.2 径向基神经网络学习算法43-44
- 2.3.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压电迟滞模型加权值计算44-45
- 2.4 线性组合计算模型的建立45-46
- 2.5 压电迟滞模型对比验证46-52
- 2.6 本章小结52-53
- 第3章 压电作动器混沌H_∞鲁棒控制53-75
- 3.1 H_∞鲁棒控制理论53-58
- 3.1.1 H_∞鲁棒控制结构54-55
- 3.1.2 混合灵敏度的设计55-56
- 3.1.3 加权函数的选取56-58
- 3.2 最优H_∞鲁棒控制器的设计及仿真平台的建立58-62
- 3.2.1 压电迟滞模型不确定性分析58
- 3.2.2 被控对象的确定58
- 3.2.3 基于混沌优化理论的权函数的确定58-62
- 3.2.4 控制器的确定及仿真模型建立62
- 3.3 仿真分析及对比验证62-66
- 3.4 试验系统及结果66-74
- 3.5 本章小结74-75
- 第4章 基于多目标参数优化的被动隔振平台振动特性研究75-92
- 4.1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结构75-76
- 4.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力学分析76-80
- 4.2.1 旋转矩阵的确定76-77
- 4.2.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速度及加速度分析77-78
- 4.2.3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动力学分析78-80
- 4.3 被动超静隔振平台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80-82
- 4.3.1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机构虚拟样机建立80-81
- 4.3.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振动模型81-82
- 4.4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参数优化设计82-85
- 4.4.1 多目标优化设计理论82-83
- 4.4.2 目标函数的建立83
- 4.4.3 设计变量的选取83-84
- 4.4.4 约束条件84
- 4.4.5 权系数的确定84-85
- 4.5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优化结果和仿真结果85-89
- 4.5.1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优化结果85-87
- 4.5.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动力学仿真结果87-89
- 4.6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被动减/隔振性能验证89-91
- 4.7 本章小结91-92
- 第5章 Stewart平台压电作动器加速度控制信号混沌辨析92-103
- 5.1 混沌分析理论及方法92
- 5.2 基于压电作动器加速度时间序列的混沌分形研究92-102
- 5.2.1 相空间重构94-96
- 5.2.2 作动器加速度信号混沌诊断96-100
- 5.2.3 加速度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100-101
- 5.2.4 加速度时间序列Kolmogorov熵101-102
- 5.3 本章小结102-103
- 第6章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耦合减振控制103-125
- 6.1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单自由度减振控制104-108
- 6.1.1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驱动杆结构104-105
- 6.1.2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驱动杆单自由度数学模型105-106
- 6.1.3 单自由度驱动杆主动控制106-107
- 6.1.4 驱动杆受扰动时的减振性能仿真107-108
- 6.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主动控制108-113
- 6.2.1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振动机理108-110
- 6.2.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仿真模型建立110-112
- 6.2.3 联合仿真平台的建立112-113
- 6.3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主动控制方法的建立113-119
- 6.3.1 时间切换控制问题描述114
- 6.3.2 切换时间点的计算与优化114-116
- 6.3.3 控制目标量的确定116-117
- 6.3.4 基于单神经元PI控制器的建立117-119
- 6.4 主动减振仿真结果及分析119-120
- 6.5 Stewart减/隔振平台的dSPACE快速原型试验120-124
- 6.5.1 Stewart主动减振RCP平台搭建120-121
- 6.5.2 RCP在环试验结果分析121-124
- 6.6 本章小结124-125
- 结论与展望125-127
- 参考文献127-137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37-139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研究139-140
- 致谢1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祉群,何建国,蒲洁,吉方;幅度可控的六自由度浮动装配台设计[J];机械制造;2004年11期
2 鲁俊婷;刘金浦;;六自由度微动平台旋转自由度的设计[J];办公自动化;2009年20期
3 魏国福;;采用六自由度装置作为洞风检测和调整支座[J];外国海军导弹动态;1984年07期
4 陈阳泉;;一个新的旋转稳定弹弹道计算的刚体六自由度和五自由度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1990年Z1期
5 王旭永,吴江宁,李世伦,骆涵秀;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空间位置运动算法及实现[J];机电工程;1995年04期
6 郭小勤,赵福良;六自由度主动手腕控制设计研究[J];机器人;1995年05期
7 徐卫平,,张玉茹;六自由度微动机构的运动分析[J];机器人;1995年05期
8 杨晓光;六自由度整骨[J];机械工程师;1996年04期
9 杨世民,王春海;运用摄像法实现对刚体六自由度低频运动的观测[J];天津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10 房丰洲,张奕群,张国雄;空间物体六自由度定位术[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祉群;何建国;蒲洁;吉方;;幅度可控的六自由度浮动装配台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倪政国;张志春;;一种高速高精度的六自由度检测系统[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霍炬;杨明;;基于图像的动态目标六自由度测量方法的研究[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转萍;吕晓明;郑叔芳;张如鹏;;运动目标六自由度单束激光跟踪测量方法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5 徐颖;刘星;孙晓阳;;基于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爬升性能计算[A];2010年航空器适航与空中交通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潘春萍;梁建民;武光华;;模拟器六自由度平台非线性控制的研究与应用[A];Proceedings of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CCSSTA’2012)[C];2012年
7 王超;王仕成;刘志国;蒲源;;基于六自由度弹道仿真的导弹质量评估系统研究[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韩俊伟;于丽明;;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力平衡补偿控制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胡彩容;陆军;张秀春;吴君心;潘建基;;锥形束CT基于六自由度床的校位精度分析[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邓方林;黄先祥;;战略导弹全寿命六自由度仿真决策系统的研制与应用[A];2003年全国系统仿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琨;上海馆今起开放全部展项[N];中国贸易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魏;“赛”出来的生产力[N];青岛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赵三明;模拟测试技术可大幅降低制造商开发成本[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李yN 杨洁;穹顶巨幕、画面含香《阿凡达2》欲翻版20年前奇迹[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武倩倩;六自由度磁悬浮隔振系统及其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钱承;六自由度隔振平台实验系统主被动耦合减振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3 关广丰;液压驱动六自由度振动试验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李磊;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位置正解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皮阳军;电液伺服并联六自由度舰船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霞;六自由度船舶运动模拟试验台的设计[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丁浩;基于模糊控制的六自由度飞行模拟机洗出算法优化[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3 钟有博;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4 王想响;高频响大载荷六自由度激振台设计及其动态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康鹏;大幅度超重负载组件拆装设备的设计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成鑫;六自由度光学测量传感器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季钇澎;一种六自由度微位移测量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杨艳宝;六自由度工装设备控制系统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9 于文波;六自由度测量中的二维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常诚;远程六自由度并联平台测控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26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2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