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耦合对空间轴承热学特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多因素耦合对空间轴承热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针对航天机构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构建空间环境下的轴承热传递网络模型,研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空间轴承的稳态温度场.以滚动轴承的拟静力学、传热学及摩擦生热分析为基础,分析固体自润滑空间轴承的摩擦力矩和摩擦热,建立轴承组件关键位置的温度节点和热传递方程组.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研究,分别研究单一因素和多因素耦合对空间轴承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是吻合的,验证了简化热传递网络模型的正确性;交变温度对空间轴承热学特性影响最显著,转速和载荷对空间轴承热学特性影响较弱;低速、轻载时,轴承温度主要取决于交变温度,转速和载荷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当多因素共同影响时,交变温度与轴向载荷耦合影响轴承热学特性,交变温度与转速联合影响轴承热学特性.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省并联机器人与机电系统实验室;燕山大学先进锻压成形技术与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轴承 温度场 载荷 转速 交变温度
【基金】: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13CB733000)
【分类号】:V423;TH133.3
【正文快照】: 空间轴承是航天机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轴承学特性直接影响着航天机构的工作性能[1].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高真空和强辐射等恶劣条件将影响空间轴承的热传递方式,使其热学特性与在地球环境下有很大的差异.轴承温度变化将引起零件变形,进而引起轴承间隙和预紧力变化.间隙变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合军,房宏政;轴承跑内外圈的简易维修方法[J];矿山机械;2002年02期
2 ;2004年《轴承》年度索引[J];轴承;2004年12期
3 何春艳;;改造轴承均脂压盖机[J];现代零部件;2007年02期
4 ;莱比锡八国轴承会议概况[J];轴承;1958年Z1期
5 济南轴承厂车工车间革新组;小型轴承内圈内径过球整径装置[J];轴承;1974年05期
6 ;1979—1980年《轴承》杂志篇名索引[J];轴承;1981年02期
7 ;《轴承》1993年分类索引[J];轴承;1993年12期
8 ;《轴承》1994年分类索引[J];轴承;1994年12期
9 ;《轴承》1995年分类索引[J];轴承;1995年12期
10 卢书义;;“91683”系列新型前叉轴承研制成功[J];摩托车信息;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提高轴承可靠性,争创精品轴承[A];2006年全国机械可靠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浦红;王德宝;王仲琨;;减速机轴承内圈表面剥离原因分析[A];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建网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3 宋子厚;;轴承电流的探讨[A];2004年中国造纸学会新闻纸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及报告汇编[C];2004年
4 朱岱青;;水渣2#斗轮机的轴承检修新工艺[A];上海物流工程学会2003’论文集[C];2003年
5 张宁;陈南;韩安;;轴承生产质量控制用噪声测量分析系统[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明阳;陈进;;基于循环维纳滤波器和包络谱的轴承微弱故障特征提取[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杨锦斌;;量化轴承预紧,提升主轴品质[A];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C];2007年
8 张毅诚;;滚动轴承的使用及保养[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9 曹宏瑞;何正嘉;;高速滚动轴承力学特性建模与损伤机理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10 赵福来;;滚动轴承装配分析[A];设备管理与维修实践和探索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车尚礼;滚动轴承损坏的原因及正确装配方法[N];山东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楠;基于分形—小波的低速轴承磨损故障物理特征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陈锦江;轴承数字化设计及其在高速陶瓷球轴承结构设计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3 邓松;轴承滚道疲劳损伤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陆爽;基于现代信号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滚动轴承智能诊断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波;导航平台轴承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2 刘鸣;特种工况轴承试验台的研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汪凯;高速精密纺织机械专用轴承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周红明;面向大规模定制特种轴承的快速设计系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5 曹永昌;超声波轴承减摩作用机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浩;基于嵌入式传感器的智能轴承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张亚平;偏航、变桨轴承运动方程建立及可靠性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8 任晓丽;轴承内环可变径感应拆装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刚;外圈旋转轴承多点加载装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郑衍通;新型保护轴承热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6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2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