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喷管羽流对捆绑式运载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05:04

  本文关键词:喷管羽流对捆绑式运载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捆绑式运载火箭 羽流 温度场 底部加热 热流密度 数值模拟


【摘要】:发动机羽流会因飞行器底部压强较低而产生返流,对飞行器底部表面进行加热。对于捆绑式运载火箭,芯级火箭发动机羽流与助推器发动机羽流之间存在强烈的交叉干扰,加上芯级火箭与助推器之间缝隙中自由来流的作用,火箭底部会形成复杂的流场,与单独芯级火箭相比,具有更为复杂的温度场分布。底部热环境对底部设备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热防护材料既要满足高温环境要求,又要尽可能减少结构重量和成本。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地面试验实施困难、成本巨大,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数值模拟已经成为研究流场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火箭底部热环境进行研究,主要考虑喷管壁面的热传导和喷管羽流的热对流。研究了不同助推器个数、不同助推器与芯级间距离对底部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变量都对助推器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密度影响较大,而对芯级底部的影响较小。4个助推器时,底部热流密度最大值都达到最大。助推器与芯级间距离增大,芯级底部和助推器外侧底部热流密度最大值先增大后减小,助推器内侧底部热流密度最大值则先减小后增大。研究了不同火箭飞行高度、不同火箭飞行速度、不同芯级工作压强对底部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箭飞行条件发生变化时,对助推器底部温度和热流密度的影响都大于对芯级底部的影响。飞行高度增大,火箭底部温度升高,热流密度减小。飞行速度增大,火箭底部径向温度变化幅度减小,温度最大值先减小后增大,热流密度最大值先增大后基本不变。芯级发动机工作压强增大,芯级底部温度最大值升高,助推器内侧底部温度最大值减小,助推器内侧底部热流密度最大值增大,变化幅度都逐渐减小。不稳定燃烧引发了振荡流场,对火箭底部整体影响很小,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助推器内侧底部中间位置的温度值。沿着轴线方向,从燃烧室头部到喷管出口,轴线和壁面各点温度压强振荡曲线都逐渐变平滑,响应时间延长,振荡频率与燃烧室入口压强振频一致。燃烧室轴线上压强温度振荡幅值随轴线的变化趋势相同,而壁面各点两者变化趋势不同,压强振荡幅值均比温度大一个数量级;横坐标相同时,燃烧室轴线和壁面对应点的压强振幅相差不大,而轴线温度振幅是壁面温度振幅的3倍以上。
【关键词】:捆绑式运载火箭 羽流 温度场 底部加热 热流密度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47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火箭发动机羽流流场研究进展13-15
  • 1.2.2 火箭底部加热研究进展15-18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8-19
  • 第2章 数值计算理论基础19-26
  • 2.1 热力学计算19-22
  • 2.1.1 控制方程的建立19-20
  • 2.1.2 控制方程的求解20-21
  • 2.1.3 本文热力学计算结果21-22
  • 2.2 流场计算22-25
  • 2.2.1 控制方程的建立22-24
  • 2.2.2 湍流模型的选取24-25
  • 2.2.3 控制方程离散化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火箭结构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26-47
  • 3.1 模型建立26-29
  • 3.1.1 几何模型27-28
  • 3.1.2 网格划分28-29
  • 3.1.3 边界条件及参数选择29
  • 3.2 助推器个数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29-39
  • 3.2.1 计算条件30
  • 3.2.2 计算结果分析30-38
  • 3.2.3 结论38-39
  • 3.3 助推器与芯级间距离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39-46
  • 3.3.1 计算条件39
  • 3.3.2 计算结果分析39-45
  • 3.3.3 结论45-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火箭工作条件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47-72
  • 4.1 飞行高度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47-55
  • 4.1.1 计算条件47-48
  • 4.1.2 计算结果分析48-54
  • 4.1.3 结论54-55
  • 4.2 飞行速度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55-63
  • 4.2.1 计算条件55-56
  • 4.2.2 计算结果分析56-62
  • 4.2.3 结论62-63
  • 4.3 芯级燃烧室工作压强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63-71
  • 4.3.1 计算条件63
  • 4.3.2 计算结果分析63-70
  • 4.3.3 结论70-71
  • 4.4 本章小结71-72
  • 第5章 发动机不稳定工作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72-98
  • 5.1 发动机不稳定工作对推力的影响72-77
  • 5.1.1 计算条件72-74
  • 5.1.2 计算结果分析74-76
  • 5.1.3 结论76-77
  • 5.2 发动机稳定工作时的流场特性77-83
  • 5.2.1 计算条件77-78
  • 5.2.2 计算结果分析78-83
  • 5.2.3 结论83
  • 5.3 发动机不稳定工作时的流场特性83-96
  • 5.3.1 火箭底部85-90
  • 5.3.2 芯级燃烧室轴线90-92
  • 5.3.3 芯级燃烧室壁面92-96
  • 5.4 本章小结96-98
  • 结论98-101
  • 参考文献101-10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106-107
  • 致谢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显;潘文霞;吴承康;;探针移动速度对等离子体射流热流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2 刘俊峰;陈斌;王国祥;王跃社;;水射流冷却过程中表面热流密度的预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1期

3 王涛;李飞行;;发动机外表面热流密度分析及计算[J];硅谷;2010年23期

4 裴秉科;周亚素;何侃;张根祥;许丽洁;;热流密度对垂直地埋管群周围土壤温度的影响[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2年02期

5 刘桂芬,陈宏达,陈聪,杜海涛;燃烧火球热流密度测量[J];测试技术学报;1994年S1期

6 Ф.Γ.Элъдаров;宋洁;;测量辐射热流密度的标准装置[J];国外计量;1980年06期

7 金仁喜,刘登瀛,华顺芳,张正芳;超急速温升沸腾热流密度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S1期

8 白博峰,郭烈锦,陈学俊;热流密度对汽水两相流压力波动特性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1年01期

9 吴洪潭;崔志尚;许祝安;;一种基于反问题算法的管道壁面热流密度测量技术[J];计量学报;2007年03期

10 谢舜韶;白崇功;;多面系统的辐射传热——净热流密度方程组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蓉;黄辉;张桃;庄嵘;;单管热流密度浅析[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增武;胡强;张亚竹;赵立峰;张孟昀;李云强;刘浩鹏;;连铸二冷呈角度气雾冷却过程导热反问题分析[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张会宁;张一平;周跃;彭贵芬;;城市建筑物外表面对其近旁大气间的热量传递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宋文吉;肖睿;黄冲;冯自平;;定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包络化合物浆管内湍流融化过程模拟[A];第九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春明;陈文奎;罗行;马虎根;;喷雾碰壁蒸发的实验[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程长征;程香;牛忠荣;薛伟伟;;切口尖端奇异热流密度场边界元法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程常桂;帅静;廖广府;马国军;余乐;;方坯结晶器角部弧形区热流密度测定[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胡莉敏;王继宝;金鹏;;澳斯麦特铜熔炼炉用耐火材料的选择[A];第九届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冶炼烟气治理专利技术推广及三废无害化处置研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根p,

本文编号:744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44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2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