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碰撞风险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0:01

  本文关键词: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碰撞风险评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近距平行跑道 隔离运行模式 配对进近运行模式 安全距离 碰撞风险


【摘要】:国内外许多大型机场都选择建设近距平行跑道来解决机场拥堵、航班延误等棘手的问题,为保证运行安全,对其安全运行进行碰撞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针对我国近距平行跑道目前采取的一条跑道用于起飞,一条跑道用于降落的运行模式,基于位置误差概率论理论,建立了评估该运行模式碰撞风险的计算模型。通过对飞机飞行航迹的研究建立了飞机运动学模型,并且建立了该运行模式最小运行间隔计算模型。最后,计算出该运行模式下,不同机型组合在不同风速下的最小运行间隔,并对得到的最小运行间隔进行碰撞风险评估。其次针对配对进近运行模式,建立尾流保护点外及尾流保护点内配对进近两机之间安全距离的计算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出了不同情况下上海虹桥机场的近距平行跑道施行配对进近运行模式的两机之间所需保持的安全距离范围,并对安全距离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为评估该运行模式碰撞风险提供数据基础。再次建立了配对进近运行模式最后进近航段碰撞风险评估模型,并考虑跑道入口内移对实施配对进近运行模式时两机最后进近定位点位置所产生的影响,对配对进近两机运动状态进行详细研究,根据配对进近两机实际运动状态及飞机飞行航迹建立了运动学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得出在前机采用3?偏置进近程序的情况下,前机速度大于后机速度时,两机碰撞风险较小等结论。最后将建立的隔离运行模式及配对进近运行模式的碰撞风险模型编写成了碰撞风险计算软件,该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对近距平行跑道安全运行进行评估。
【关键词】:近距平行跑道 隔离运行模式 配对进近运行模式 安全距离 碰撞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328;V351.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
  • 1.3 主要研究内容11-13
  • 第二章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安全基本理论13-19
  • 2.1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相关概念13-15
  • 2.1.1 近距平行跑道13
  • 2.1.2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模式13-15
  • 2.2 碰撞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15-18
  • 2.2.1 飞行间隔15-16
  • 2.2.2 飞行间隔标准16
  • 2.2.3 碰撞风险与目标安全水平16-17
  • 2.2.4 碰撞风险评估过程17-18
  • 2.3 本章小结18-19
  • 第三章 隔离运行模式碰撞风险评估19-32
  • 3.1 隔离运行模式碰撞风险模型19-20
  • 3.2 隔离运行模式运动学模型20-27
  • 3.2.1 降落飞机在最后进近定位点外运动学模型21-24
  • 3.2.2 降落飞机匀减速进近运动学模型24-26
  • 3.2.3 降落飞机在最后进近定位点内匀速进近运动学模型26-27
  • 3.3 最小运行间隔计算模型27-28
  • 3.4 算例与仿真28-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配对进近运行模式安全距离评估32-41
  • 4.1 尾流保护点外安全距离计算模型32-33
  • 4.2 尾流保护点内安全距离计算模型33-38
  • 4.2.1 纵向安全距离计算模型33-35
  • 4.2.2 侧向安全距离计算模型35-37
  • 4.2.3 垂直方向安全距离计算模型37-38
  • 4.3 算例与仿真38-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第五章 配对进近运行模式碰撞风险评估41-60
  • 5.1 配对进近碰撞风险模型41-42
  • 5.2 配对进近运动学模型42-56
  • 5.2.1 配对进近最后进近定位点位置43
  • 5.2.2 配对进近运动学模型43-56
  • 5.3 算例与仿真56-59
  • 5.4 本章小结59-60
  • 第六章 碰撞风险评估软件60-67
  • 6.1 软件设计思路60-61
  • 6.2 软件界面61-62
  • 6.3 基本功能62-66
  • 6.3.1 航迹数据分析功能62-64
  • 6.3.2 碰撞风险计算功能64-66
  • 6.4 本章小结66-67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67-68
  • 7.1 论文工作总结67
  • 7.2 研究与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3
  • 作者科研情况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宇;;二类盲降进近的准备与实施[J];中国民用航空;2011年05期

2 卢飞;张兆宁;魏志强;刘碧莲;;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纵向碰撞风险安全评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8期

3 张传杰;张野林;贾大壮;;浅谈“一次进近的构想和操作”[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5年01期

4 汤正华;加强进近阶段的驾驶舱资源管理是防止进近失败的有效途径[J];民航飞行与安全;1999年02期

5 兰秀清;进近着陆风险意识检查单[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曹鹏飞;;飞行进近中错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0期

7 周长春;胡栋栋;;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航空公司飞机进近着陆阶段安全性评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07期

8 程勇;;高高度进近和大速度进场的危害[J];中国民用航空;2007年12期

9 李忠和;复飞——进近着陆安全的最好防护[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罗婷婷;孙瑞山;;基于Petri网的进近操作管理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爽;王小非;;飞机进近排序策略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刘亚涛;董绪荣;胡晓粉;张冲;;海基精密进近着陆算法综述[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5 卫星导航增强与完好性监测[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葆华 通讯员 阎岳志 刘立新;湖北空管塔台与进近管制室实现“物理分离”[N];中国民航报;2010年

2 本报通讯员 赵青;石家庄进近管制区开放运行助力河北民航腾飞[N];中国民航报;2011年

3 南航珠海航空有限公司 王斌;提高机组素质 防止进近失误[N];中国民航报;2013年

4 王伟;目视间隔与进近试运行将实施[N];中国民航报;2008年

5 本报通讯员 刘天成 文辉;为了飞行更安全顺畅[N];中国民航报;2012年

6 记者 李芳芳 通讯员 杨晓天;让飞行员从被动到主动[N];中国民航报;2014年

7 刘昕;从人、机、境的角度解读飞行作风[N];中国民航报;2010年

8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总飞行师/机长 刘清贵;低能见度条件下如何着陆?[N];中国民航报;2011年

9 通讯员 胡伟泉 记者 余文明;空中漏油停车 单发安全落地[N];中国民航报;2009年

10 山东航空公司飞行部安全技术中心 叶晓林;低空大坡度飞行的具体风险管控措施[N];中国民航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华;面向安全进近的航空自组网合作通信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丹;上海虹桥机场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6年

2 牛夏蕾;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碰撞风险的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3 朱博;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碰撞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4 张超;近距平行跑道构型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5 苑克剑;基于融合点的连续下降进近航迹优化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6 杨敏哲;连续下降进近最优航迹与起始点分析[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7 郝帅;基于性能导航飞行程序的连续下降进近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2年

8 马令坤;进近着陆指挥辅助系统——图像处理模块的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汤继强;某机场终端区进近程序优化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范峥;对Ⅰ类精密进近航段最优偏置角算法的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752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52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