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襟翼作动器控制系统设计及安全性评估

发布时间:2017-08-29 19:14

  本文关键词:襟翼作动器控制系统设计及安全性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襟翼 机电作动器 跟踪控制 余度管理 力矩纷争 均衡控制技术 系统安全性评估


【摘要】:机电作动器作为目前已获得成功的功率电传作动器的主要形式之一,取消了对机载液压系统的依赖,其应用在极大减轻民机空机重量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作动器系统的作动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作动器系统的周期性维护成本,是未来全电飞机作动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机电作动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研,以民机襟翼机电作动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深入研究襟翼机电作动器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控制理论,设计并论证了一种非线性连续鲁棒控制器,数值仿真表明,该控制器具有精确的位置跟踪控制能力和较强的鲁棒性。其次,结合民机襟翼机电作动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双电机输入的复合式机电作动器,针对该复合余度形式中存在的力矩纷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流误差调节的反馈补偿控制系统,并利用数值仿真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双电机转矩通道的动态均衡控制。最后,以某型民机襟翼为平台,对襟翼机电作动器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并依据此架构,展开了系统安全性评估流程的研究,以其中的“未通告的丧失襟翼功能”失效状态为例,对襟翼机电作动器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行了分析和确认。
【关键词】:襟翼 机电作动器 跟踪控制 余度管理 力矩纷争 均衡控制技术 系统安全性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4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22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17-20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20-22
  • 第二章 机电作动器控制器设计22-37
  • 2.1 机电作动器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22-23
  • 2.2 系统数学模型23-24
  • 2.2.1 电气方程23
  • 2.2.2 电磁方程23
  • 2.2.3 动力学方程23-24
  • 2.2.4 输出位移24
  • 2.3 控制器设计24-29
  • 2.3.1 预备知识25
  • 2.3.2 设计过程25-28
  • 2.3.3 稳定性分析28-29
  • 2.4 数值仿真29-36
  • 2.4.1 恒定负载仿真分析29-32
  • 2.4.2 负载阶跃扰动仿真分析32-34
  • 2.4.3 变负载仿真分析34-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机电作动器余度设计及力矩均衡控制系统设计37-46
  • 3.1 机电作动器的余度结构设计与管理37-40
  • 3.1.1 机电作动器的复合式余度结构38-39
  • 3.1.2 复合余度EMA的工作模式39-40
  • 3.2 力矩均衡控制系统设计40-42
  • 3.2.1 力矩纷争问题分析40
  • 3.2.2 均衡控制方法的研究40-41
  • 3.2.3 反馈补偿控制系统设计41-42
  • 3.3 数值仿真42-45
  • 3.3.1 未加均衡控制的仿真分析43-44
  • 3.3.2 加入均衡控制的仿真分析44-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机电作动器系统安全性评估46-66
  • 4.1 系统安全性评估概述46-48
  • 4.2 襟翼系统描述48-50
  • 4.2.1 襟翼系统概述48-49
  • 4.2.2 襟翼机电作动器系统49-50
  • 4.3 襟翼系统的FHA50-58
  • 4.3.1 FHA概述50-51
  • 4.3.2 失效状态影响等级51-53
  • 4.3.3 襟翼系统的系统级FHA53-58
  • 4.4 襟翼作动系统的PSSA58-63
  • 4.4.1 PSSA概述58
  • 4.4.2 PSSA的故障树建立和分析58-63
  • 4.5 襟翼作动系统的SSA63-65
  • 4.5.1 SSA概述63-64
  • 4.5.2 安全性验证64-65
  • 4.6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5.1 论文总结66
  • 5.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3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恒;串接式高能电磁作动器[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夏立群;田一松;王可;;浅谈作动器健康管理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S2期

3 范威;郭云松;章艺;张志谊;;一种电磁作动器的有限元分析与测试[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3期

4 邱献双;;先进的作动器技术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09年04期

5 姜晶;岳洪浩;邓宗全;TZOU H S;;新型光电作动器产生的非均匀力矩对板的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6 任建亭,姜节胜;振动控制作动器的数目和位置优化设计[J];应用力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吴娟;肖勇;林维忠;;机载电静液作动器的建模与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07期

8 田国富;张婷;任仲伟;张志升;刘显锋;;作动器性能检测实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机械;2012年03期

9 刘锐;张志谊;华宏星;;抑制作动器间干扰的主动控制方法[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年05期

10 朱金才,顾仲权;磁致伸缩作动器的设计及其动态特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务农;胡长胜;;电静液作动器新概念[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务农;胡长胜;;电静液作动器新概念[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夏立群;谢增荣;;民机作动器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素强;蔡新锁;李素梅;;一种多功能作动器及其高低温疲劳试验方法研究与应用[A];第二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5 陈勇;马阅军;夏立群;尹子栋;张伟;熊峻江;;飞机舵机作动器局部应力与疲劳寿命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张晓旭;孙宜强;徐鉴;;电磁作动器的非线性动力特性研究及控制[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7 康荣杰;焦宗夏;尚耀星;吴帅;;电动静液作动器框图建模与控制仿真[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贾静波;王亚斌;李修峰;;电磁作动器安全性与可靠性仿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王少华;黄玖琦;;CAE技术在作动器设计中的应用[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小艳;李明强;王国胜;;主动式作动器性能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池维超;基于电磁作动器的整星主被动一体化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姜晶;光控作动器本构建模及板壳结构振动模态控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韩广才;机械作动器在船舶减振上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王滨庆;基于机械作动器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潘存治;含滞回非线性作动器的隔振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宋来收;压电叠层作动器驱动的直升机结构响应自适应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龙连春;智能桁架结构受力性态最优控制的建模与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8 李华;基于压电传感与作动的锥壳振动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成;基于磁致伸缩作动器的拉索PID控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黄东;基于磁致伸缩作动器的车身结构简化板振动主动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朱晨曦;空间二自由度电磁作动器设计与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李玉川;襟翼作动器控制系统设计及安全性评估[D];中国民航大学;2015年

5 孙桂兰;基于光致伸缩作动器的柔性板壳结构非接触精密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范会娟;新型串接式高能电磁作动器的研制与性能测试[D];江苏大学;2007年

7 任元;高可靠性电动作动器的研究和设计[D];江苏大学;2008年

8 姚响宇;磁致伸缩作动器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世君;压电桁架中作动器与传感器的优化布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10 钟柱;飞控系统液压作动器动态仿真及密封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4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54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1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