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超临界航空煤油在竖直烧结管内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6:40

  本文关键词:超临界航空煤油在竖直烧结管内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临界 航空煤油 烧结粒径 液固配比 压降


【摘要】:随着世界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发动机也逐渐更新换代。目前超燃冲压发动机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发动机壁面进行热防护。本文以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再生式冷却技术为背景,基于多孔烧结管对于沸腾传热的强化作用,研究不同烧结颗粒粒径和不同悬浊液液固配比烧结管在超临界压力下对航空三号煤油的流动传热的影响。这对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再生式冷却方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烧结粒径和三种不同液固配比的烧结管和光管在相同实验工况下的局部换热系数、相同轴向位置处的管内壁温度以及相同质量流量下,各自引起的流体压降的大小,来研究烧结管对超临界流体的强化传热作用以及对流体流动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1) 在超临界压力下,相较于光管,烧结管对煤油具有明显地强化传热的作用;烧结颗粒粒径对超临界航空煤油的换热影响不是单调的,对于悬浊液液固配比为0.4的烧结管,烧结颗粒粒径为200目的颗粒传热效果好于粒径为150目和250目的颗粒(2) 随着悬浊液液固配比浓度,超临界航空煤油的传热系数呈现上升趋势,内壁温度逐渐下降,对于烧结粒径为250目的烧结管,悬浊液液固配比为0.5的烧结管传热效果明显好于配比为0.3和0.4的烧结管。(3) 烧结管的压降要大于光管,且随着粒径的增大,超临界航空煤油的压降单调上升,但悬浊液液固配比对于压降的影响却不是单调的,压降在悬浊液液固配比为0.4时最小。对比实验压力,烧结管的压降很小,只有10-3数量级,可以忽略。(4) 通过CFD,我们分析了航空煤油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1)在初始加热阶段,对流换热系数迅速增长;(2)当壁面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传热出现恶化;(3)当温度继续增加,对流换热系数再次继续增长。以此为基础,我们分析了航空煤油的传热系数是如何被温度、压力、热流密度、质量流速等影响的,并得出一系列结论。
【关键词】:超临界 航空煤油 烧结粒径 液固配比 压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31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主要符号表11-12
  • 1 绪论12-27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超临界流体的研究现状13-23
  • 1.2.1 超临界水和二氧化碳的研究17-18
  • 1.2.2 非煤油类碳氢燃料的研究18-19
  • 1.2.3 煤油类碳氢燃料的研究19-23
  • 1.3 烧结管强化传热研究现状23-25
  • 1.4 最新的研究成果25-26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26-27
  • 2 实验原理及数据分析简介27-42
  • 2.1 实验原理27-32
  • 2.1.1 预热及实验段简介28-29
  • 2.1.2 柱塞计量泵及脉冲阻尼器29-30
  • 2.1.3 加热电源30-31
  • 2.1.4 冷却装置31-32
  • 2.1.5 背压阀32
  • 2.1.6 过滤装置32
  • 2.2 实验参数测量和采集32-34
  • 2.2.1 温度测量33
  • 2.2.2 压力测量33-34
  • 2.2.3 质量流量测量34
  • 2.3 实验数据计算方法34-40
  • 2.3.1 热流密度的计算34-35
  • 2.3.2 内壁温的计算35-36
  • 2.3.3 管内流体温度的计算36-37
  • 2.3.4 传热系数的计算37-38
  • 2.3.5 航空煤油的热物理性质38-40
  • 2.4 实验工况及实验操作40-42
  • 2.4.1 实验工况40
  • 2.4.2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0-42
  • 3 烧结多孔管的制备42-46
  • 3.1 粉末烧结概述42-43
  • 3.2 烧结管的制备工艺43-46
  • 3.2.1 烧结工艺简介43-44
  • 3.2.2 实验用烧结管的制备44-46
  • 4 超临界下煤油在烧结多孔管中的换热特性46-66
  • 4.1 实验台的校验46-48
  • 4.1.1 热平衡校核46-47
  • 4.1.2 实验数据的重复性校核47-48
  • 4.2 烧结颗粒粒径对换热的实验研究48-52
  • 4.2.0 烧结表面显微结构48-49
  • 4.2.1 粒径对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49-50
  • 4.2.2 粒径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50-51
  • 4.2.3 粒径对内壁温度的影响51-52
  • 4.2.4 粒径对压降的影响52
  • 4.3 悬浊液液固配比对于换热的实验研究52-58
  • 4.3.1 烧结表面的显微结构52-53
  • 4.3.2 悬浊液液固配比对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53-54
  • 4.3.3 悬浊液液固配比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54-56
  • 4.3.4 悬浊液液固配比对内壁温度的影响56-57
  • 4.3.5 悬浊液液固配比对压降的影响57-58
  • 4.4 有关参数对传热影响的数值计算分析58-63
  • 4.4.1 质量流速对传热系数的影响58-59
  • 4.4.2 热流密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59-60
  • 4.4.3 主流温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60-61
  • 4.4.4 入口压力对传热系数的影响61-62
  • 4.4.5 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62-63
  • 4.5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63-66
  • 4.5.1 温度测量误差分析64
  • 4.5.2 压力测量误差分析64
  • 4.5.3 流量测量误差分析64-65
  • 4.5.4 热流密度测量误差分析65
  • 4.5.5 换热系数测量误差分析65-66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66-69
  • 5.1 研究总结66-67
  • 5.2 研究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3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73
  • 1. 作者简历73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3
  •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荣誉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美,赵润民,王吉南;用短周期风洞进行涡轮叶片传热实验的初探[J];航空动力学报;1987年01期

2 段欣然 ,A·Baron ,邹福康 ,李伟安;前台阶流场的传热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0年02期

3 曾欣,辛明道,张大明;食品材料微波解冻的传热实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4 王淑香;张伟;徐进良;牛志愿;;二氧化碳传热实验台的构建[J];流体机械;2012年05期

5 段欣然,陈时钧,邹福康,葛绍岩;应用瞬态方法对气流掠过后台阶二维流场的传热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8年04期

6 唐贵明;;控制翼缝隙流传热实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9年01期

7 李端勇,吴锋,郭方中;磁流体振荡传热实验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张亚君;黄德斌;潘朝群;邓先和;;气流横向冲刷圆壳管束的传热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06年11期

9 孙兆文;朱惠人;周雷声;张永科;;涡轮叶片表面全气膜冷却传热实验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8年02期

10 戴强;;内燃机活塞动态传热实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迪丽娜.马合木提;热夏提;居来提;于其勇;哈丽达;;维医沙疗生物传热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李虹波;杨珏;顾汉洋;赵萌;卢冬华;;垂直圆管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实验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3 黄志刚;李永亮;闫晓;肖泽军;;竖直圆管通道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4 孔行健;孙国刚;;大差异颗粒双组分流化床传热实验及模型计算[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王国胜;李俊;董淑艳;王帮贺;董辉;蔡九菊;;竖式移动床内气固传热实验研究[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勇;暂冲式短周期涡轮实验台非定常传热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亚超;超临界航空煤油在竖直烧结管内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王华明;微型液轮机强化传热实验研究及实验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D];广西大学;2005年

3 王树涛;混合硝酸盐横纹管强化传热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4 赵立峰;连铸二冷气雾冷却静态传热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虹霞;超声空化防除垢与水力空化防除垢和强化传热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6 周洪伟;电加热油气集输埋地管道传热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7 胡强;连铸二冷气雾射流动态传热实验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

8 杨斯博;自转式转子强化传热实验与安全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3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73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1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