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料的静子叶片与机匣典型连接方案的分析评估
本文关键词:不同材料的静子叶片与机匣典型连接方案的分析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2.5维编织复合材料 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 细观几何模型 强度分析 加纱比
【摘要】:压气机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而压气机静子叶片与机匣的连接结构也是压气机的关键部件,其失效直接影响到航空发动机的性能。2.5维编织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有效地解决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在异形织物中的不足,使得2.5维编织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内复杂结构件的应用更为广泛。目前国内对于编织复合材料压气机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的强度研究尚未成熟,对于编织复合材料与层合复合材料、钛合金的搭配使用的连接方案也没有研究的经验。本文针对目前比较成熟的两种2.5维编织复合材料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进行了强度分析,讨论了加纱结构的连接方案中加纱比对结构强度的影响;并预测了层合复合材料和钛合金分别与编织复合材料构成连接结构时的结构强度。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2.5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几何模型与刚度预测模型。采用矩形经纱-六边形纬纱截面描述单胞结构内的纱线截面形状,考虑了RTM成型工艺对2.5维编织复合材料表层经纱的影响,建立了2.5维编织复合材料三单胞模型。基于体积平均方法和本文的三单胞几何模型建立了2.5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模型,通过APDL语言实现了刚度预测模型的程序化,预测了六种不同编织结构的2.5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并与已有的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刚度预测模型的有效性。(2)针对不同的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建立了不同的结构强度分析方法。基于均匀化思想,将复杂的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结构划分为很多单胞尺寸大小的单元,对不同材料的部位赋予不同的材料初始属性值,依据不同的失效准则进行单胞失效判断,并采用不同的刚度退化规律(金属材料除外)计算单胞退化后的力学性能参数,根据失效单胞的部位与数量,对静子叶片与机匣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判断结构是否破坏。并对采用同种材料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案的失效单元数、极限载荷和叶尖挠度进行对比评估。(3)预测了加纱比对于加纱结构的2.5维编织复合材料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影响。针对强度较好的连接方案的薄弱易损部位进行局部加纱处理,加纱方式采用经向加纱方式,采用加纱结构的2.5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模型,预测了加纱比从0增加到1的过程中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变化趋势,分析了连接方案的极限强度和叶尖挠度随加纱比增加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2.5维编织复合材料 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 细观几何模型 强度分析 加纱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注释表12-14
- 第一章 绪论14-23
- 1.1 引言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5-20
- 1.2.1 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15-18
- 1.2.2 压气机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及强度分析研究概况18-20
- 1.3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20
- 1.3.1 编织复合材料结构强度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0
- 1.3.2 编织复合材料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及强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0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20-23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1.4.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21-23
- 第二章 2.5 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模型研究23-35
- 2.1 引言23
- 2.2 2.5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几何模型23-27
- 2.2.1 过渡胞的细观几何参数计算24-25
- 2.2.2 面胞和内胞的细观几何参数计算25-27
- 2.3 2.5 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模型27-31
- 2.3.1 过渡胞的刚度矩阵27-30
- 2.3.2 面胞和内胞的刚度矩阵30-31
- 2.3.3 总体刚度矩阵31
- 2.4 2.5 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程序实现31-32
- 2.5 2.5 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与验证32-33
- 2.6 本章小结33-35
- 第三章 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结构强度预测模型与结构评估35-83
- 3.1 引言35
- 3.2 结构强度预测模型35-39
- 3.2.1 2.5 维编织复合材料单胞内应力分析35-36
- 3.2.2 失效准则36-38
- 3.2.3 复合材料刚度退化规律38-39
- 3.3 叶片与机匣连接结构强度分析方法与程序实现39-44
- 3.3.1 结构件强度分析方法39-40
- 3.3.2 基于逐渐损伤理论的强度预测程序实现40-41
- 3.3.3 算例分析与验证41-44
- 3.4 两种连接方案的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结构分析评估44-81
- 3.4.1 铆钉式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A)45-61
- 3.4.2 挂钩式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B)61-73
- 3.4.3 两种连接方案强度预测结果对比分析73-81
- 3.5 本章小结81-83
- 第四章 添加填充纱的复合材料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方案强度预测模型与方案评估83-96
- 4.1 引言83
- 4.2 加纱结构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研究83-87
- 4.2.1 加纱编织复合材料的刚度预测方法84-85
- 4.2.2 加纱结构的 2.5 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程序实现85-86
- 4.2.3 加纱结构的 2.5 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分析与验证86-87
- 4.3 加纱静子叶片与机匣连接结构的强度分析方法87-88
- 4.4 加纱结构的分析评估88-92
- 4.5 加纱比对连接结构强度影响分析92-94
- 4.6 本章小结94-9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96-98
- 5.1 本文工作总结96-97
- 5.2 研究工作展望97-98
- 参考文献98-101
- 致谢101-10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02-103
- 附录 1: 2.5 维编织复合材料经向拉伸试验结果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蔚源;40铬钢制机匣断裂分析[J];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工艺;1982年04期
2 尚伟钧,李明达;复杂受载承力机匣的强度及疲劳寿命[J];航空动力学报;1988年04期
3 王桂华,李琳;航空发动机风扇机匣行波振动的分析方法[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2期
4 齐红宇 ,孙联文 ,温卫东 ,王林江;复杂载荷下复合材料机匣结构稳定性的数值分析[J];航空制造技术;2003年07期
5 齐红宇,温卫东,孙联文,王林江;轴向压力和端部转矩载荷联合作用下机匣结构稳定性的数值分析[J];机械设计;2003年11期
6 于亚彬,陈伟;模型机匣/叶片的包容性数值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5年03期
7 范志强;高德平;覃志贤;姜涛;李卫东;;机匣包容性破坏势能法的试验验证[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6年02期
8 范志强;高德平;姜涛;覃志贤;王维;;模型机匣的包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陈礼顺;王彦岭;黄成生;;某型发动机双速机匣固定螺桩脱落分析[J];失效分析与预防;2006年04期
10 崔海坡;温卫东;;复合材料机匣冲击后的力学性能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晓;宣海军;丁志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风扇包容机匣研究进展[A];2009年度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姚宏军;宋秀峰;董顺昌;;镁合金航空机匣组合悬挂加工技术研究[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3 张丽;朱惠人;;涡轮机匣隔热环腔内流动换热数值计算[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刘璐璐;宣海军;何庆;邢军;王晋;;复合材料机匣受叶片撞击损伤过程研究[A];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璐璐;宣海军;张娜;;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机匣叶片包容性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6 俸跃伟;王丽花;李冬梅;袁仲欣;;辅助支承夹具在薄壁机匣加工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佘德勇;;某新型发动机附件机匣制造工艺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树兰;刘金南;;某航空发动机风扇机匣振动故障诊断[A];2010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艳梅;;铝、镁合金附件机匣工艺过程的设计与分析[A];第二届民用飞机制造技术及装备高层论坛资料汇编(论文集)[C];2010年
10 李莹;马蕾;刘宁;王健;;燃机涡轮机匣改进结构后可靠性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国松 张凌;一航黎明缩短“太行”发动机前机匣交付周期[N];中国航空报;2006年
2 陈小静;东安直8主减机匣加工创造新纪录[N];中国航空报;2010年
3 陈小静;东安直8主减机匣毛坯 铸造创纪录[N];中国航空报;2010年
4 郎小兵 周广银;整体精铸钛合金中介机匣研制成功[N];中国航空报;2004年
5 郑重;冬天戴手套也能射击[N];中国国防报;2002年
6 桂杭;辉煌闪耀平凡中[N];中国航空报;2005年
7 晓丽;GEnx在取证试验中表现出色[N];中国航空报;2009年
8 邓龙学 汪如林;左右手都能操作的枪[N];中国国防报;2002年
9 何榉;M96紧凑型:便于快出手[N];中国国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温登哲;航空发动机机匣模型的若干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范志强;航空发动机机匣包容性理论和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齐红宇;复合材料及发动机机匣的屈曲与疲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4 何庆;航空发动机机匣包容性机理及数值仿真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双林;双层金属机匣模拟包容性试验及数值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张吴蔚;双层机匣包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郭玉杰;蜂窝机匣对涡轮级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牛丹丹;Kevlar织物缠绕增强机匣包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刘维;涡轮机匣换热实验与流固耦合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张大权;燃机机匣的热力耦合分析及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徐逸钧;低污染民用航空发动机径向间隙计算程序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 麻丽春;涡轮机匣内部阵列冲击流动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9 郭明明;航空发动机风扇机匣包容试验叶片爆破飞脱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李存尧;不同材料的静子叶片与机匣典型连接方案的分析评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77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7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