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微重力环境中肺炎克雷伯菌重要生理表型变化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模拟微重力环境中肺炎克雷伯菌重要生理表型变化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模拟微重力 肺炎克雷伯氏菌 表型异质性 生物被膜 抗菌药物敏感性
【摘要】: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宿主体内的革兰阴性机会致病菌,在哺乳动物中该菌主要定植于宿主肠道、呼吸道及生殖泌尿道黏膜表面。当前肺炎克雷伯氏菌主要引起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包括呼吸道、尿道、血液及伤口感染等。在亚洲部分地区,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引发患者肝脓肿的主要病原体,并可继发引起眼内炎、脑膜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此外,肺炎克雷伯氏菌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伴随ESBLs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流行,临床治疗该菌相关感染的药物选择极为有限。航天飞行中航天员免疫系统功能受抑,而在轨航天器内部环境及航天员体内也曾检出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航天飞行中航天员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微重力是太空环境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受限于实验资源的稀缺性,真实微重力环境中进行细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研究机会极少。因此,基于地面模拟微重力技术的微生物研究必将为太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和确证。借助于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CCS)及高截面比培养皿(HARV)的广泛应用,本研究以肺炎克雷伯氏菌ATCC BAA-1705为实验对象,在正常重力或模拟微重力环境中平行培养该菌,观察其多种生理特性(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等)的改变,采用高通量的转录组测序(RNA-se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传统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相关表型变化可能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将两台RCCS设置为模拟微重力(SMG)及正常重力(NG)两种工作模式,每24 h分别在两组中传代培养肺炎克雷伯氏菌,实验周期为2周。培养过程中应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连续监测两组中细菌菌落和菌体形态的变化;培养结束后取出培养物观察两组中肺炎克雷伯氏菌生理特性的改变,如利用菌落形态及结晶紫实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利用刚果红和Calcofluor染色、纤维素酶消化和酵母细胞凝集等实验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纤维素与III型菌毛的合成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鼠攻毒实验,观察两组中肺炎克雷伯氏菌致病性差异。采用系列稀释菌液涂布平板的方法分离呈现表型异质性生长的肺炎克雷伯氏菌亚群菌株,同样分析了亚群菌株间生物被膜形成、纤维素与III型菌毛的合成、小鼠毒力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等表型差异。通过高通量组学研究手段(如RNA-seq、定量蛋白质组分析等)及qRT-PCR等实验分析重要表型相关基因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差异。经过2周的连续传代培养,本研究发现SMG组与NG组肺炎克雷伯氏菌均呈现出表型异质性的生长特点,形态学表现为长链状菌体的生成。与NG组比较,smg组肺炎克雷伯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小鼠毒力增强(腹腔注射107cfu细菌,14天观察期内smg组小鼠死亡率为50%,而ng组无小鼠死亡),与生物被膜相关的纤维素及iii型菌毛合成与表达也显著升高。转录组测序显示smg组肺炎克雷伯氏菌覆盖基因组不同位置的171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89个基因表达上调,82个基因表达下调,经kegg分析88个差异表达基因可归类为15个功能通路,主要涵盖物质代谢及信号转导通路。rna-seq与qrt-pcr均证实smg组肺炎克雷伯氏菌iii型菌毛编码基因(mrkabcdf)及其正向调控子编码基因(mrkh)表达水平均为ng组对应基因的两倍以上。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肺炎克雷伯氏菌生长过程中的表型异质性。第2周培养结束时,smg组或ng组培养物中均可分离得到4种肺炎克雷伯氏菌亚群菌株(命名为m1、m2、m3及m4),但两组中亚群菌株构成比例有不同之处。smg组m1亚群占比最高(79.6%),其次为m3亚群(17.9%),m2占比最低(2.5%);ng组大多数亚群菌株为m3(69.6%),其次为m1(29.8%),m2占比同样最低(0.6%)。m4菌株在两组中极为罕见,占比忽略不计。形态学观察发现m1亚群细胞周围有荚膜,m2、m3及m4亚群细胞周围均无荚膜存在,m2亚群细胞串联排列形成链状菌体结构。表型实验显示m2亚群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相对最强,m4亚群次之,而m1及m3亚群几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纤维素生成分析结果显示与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的纤维素主要由m2亚群合成及表达,其他亚群无纤维素生成或生成量极低;rna-seq结果证实,相对于m1亚群纤维素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smg环境中m2亚群中纤维素合成核心酶编码基因bcsa1及bcsa2表达显著上调,其他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中bcsc2与bcsd表达同样显著上调,而bcsz2表达显著下调。透射电镜观察显示,smg环境中肺炎克雷伯氏菌4种亚群均可形成iii型菌毛;而甘露糖抵抗的酵母细胞凝集实验显示m1亚群iii型菌毛形成最多,m2及m3亚群次之,m4亚群最少,与rna-seq结果一致。小鼠毒力实验中(腹腔注射107cfu细菌),smg环境中培养的m1亚群毒力相对最强(14天观察期内小鼠死亡率为75%),其他亚群同等菌量攻毒后观察期内均未引起小鼠死亡。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m2亚群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增强,其他亚群菌株对该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无明显变化;qrt-pcr证实与m1亚群对应基因相比,m2亚群中kpc-2型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blakpc-2表达显著降低,而其耐药相关的外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6)及外排泵编码基因(acrab)表达无明显变化。此外,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显示,相对于m1亚群,m2亚群157个蛋白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36个蛋白表达显著增多,121个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其中M2亚群KPC-2型碳青霉烯酶表达显著降低(为M1亚群0.21倍),而外膜孔蛋白及外排泵相关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与qRT-PCR一致。上述结果证实碳青霉烯酶表达下降是M2亚群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增强的主要原因。SMG环境中肺炎克雷伯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与其纤维素及III型菌毛合成及表达增多密切相关,小鼠毒力增强与该环境中毒力较强的M1亚群比例更高相关。为适应SMG环境,肺炎克雷伯氏菌呈现表型异质性的生长特点,及最初菌株可分化产生生理特点差异较大的亚群菌株。M2亚群串联排列的链状菌体显示出细菌间相互黏附的多细胞行为;纤维素对维持M2亚群菌体间相互黏附及生物被膜形成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KPC-2型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由质粒携带,M2亚群中该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质粒拷贝数下降有关,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模拟微重力条件下肺炎克雷伯氏菌重要生理特性的改变及其相关机制,验证并补充现有空间微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预测可能病原细菌的空间变异趋势,为研究空间环境下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变异机制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技术平台。同时,为深入研究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地面感染机制提供有潜在价值的靶标。
【关键词】:模拟微重力 肺炎克雷伯氏菌 表型异质性 生物被膜 抗菌药物敏感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5
【目录】:
- 英文缩略语5-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前言12-20
- 1. 空间环境中存在感染性疾病发病风险12
- 2. 肺炎克雷伯氏菌流行病学特点及生物学特征12-14
- 3. 模拟微重力设备特性及应用14-15
- 4. 微重力或模拟微重力环境中细菌生理变化研究概况15-16
- 5. 本研究特点及创新性16-17
- 参考文献17-20
- 第一部分 模拟微重力环境中肺炎克雷伯氏菌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变化研究20-43
- 1. 引言20-22
- 2. 技术路线22-23
- 3. 材料23-24
- 3.1. 实验菌株23
- 3.2. 试剂与溶液23-24
- 3.3. 主要仪器与耗材24
- 4. 方法24-31
- 4.1. 细菌培养24-25
- 4.2. 肺炎克雷伯氏菌菌体观察25
- 4.3.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评价25-26
- 4.4. 酵母细胞及豚鼠红细胞凝集试验26-27
- 4.5. 小鼠毒力实验27
- 4.6. 转录组学分析27-28
- 4.7. qRT-PCR验证28-30
- 4.8.统计学分析30-31
- 5. 结果与讨论31-40
- 5.1. SMG组与NG组肺炎克雷伯氏菌菌体观察31-32
- 5.2. SMG组与NG组肺炎克雷伯氏菌生物被膜形成差异32-33
- 5.3. SMG组与NG组肺炎克雷伯氏菌纤维素生成分析33-34
- 5.4. SMG组与NG组肺炎克雷伯氏菌III型菌毛表达分析34-35
- 5.5. 小鼠毒力实验结果35-36
- 5.6. 转录组测序结果36-39
- 5.7. qRT-PCR验证结果39-40
- 6. 小结40-41
- 参考文献41-43
- 第二部分肺炎克雷伯氏菌表型异质性研究43-69
- 1. 引言43-44
- 2. 技术路线44-45
- 3. 材料45-46
- 3.1. 实验菌株45
- 3.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45-46
- 3.3. 主要仪器与耗材46
- 4. 方法46-51
- 4.1. 亚群菌株分离、鉴定与形态观察46-47
- 4.2. 亚群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评价47
- 4.3. 亚群菌株纤维素生成分析47-48
- 4.4. 亚群菌株III型菌毛表达分析48
- 4.5. 亚群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48-49
- 4.6. 亚群菌株小鼠毒力实验49
- 4.7. qRT-PCR检测亚群菌株基因表达差异49-50
- 4.8.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M1亚群与M2亚群蛋白表达差异50
- 4.9. 统计学分析50-51
- 5. 结果与讨论51-64
- 5.1. 亚群菌株分离与鉴定结果51-53
- 5.2. 亚群菌株形态观察53-56
- 5.3. 亚群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评价56
- 5.4. 亚群菌株纤维素生成分析56-57
- 5.5. 亚群菌株III型菌毛表达分析57-58
- 5.6. 亚群菌株药敏实验结果58-59
- 5.7. 亚群菌株小鼠毒力实验59-60
- 5.8. qRT-PCR结果60-63
- 5.9.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63-64
- 6.小结64-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表69-84
- 个人简历84-85
- 致谢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秀志;张凤蕴;张华;任欢;郭蓉娇;孙野青;;模拟微重力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素产生的影响[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7年06期
2 康春燕;刘长庭;邹琳;袁明;章烨;李天志;王洋;王德龙;刘岩;;模拟微重力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3 康春燕;袁明;邹琳;章烨;李天志;王俊锋;刘长庭;;模拟微重力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窖蛋白-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4 狄升蒙;田宗成;高翔;骞爱荣;Maria Luisa Brandi;商澎;;随机定位模拟微重力促进人前破骨细胞增殖和分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年01期
5 张翠;李亮;王金福;;空间微重力环境及其地基模拟微重力条件对干细胞影响的研究[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3年04期
6 孙磊,向求鲁,汪德生,任维;微重力与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的肺循环变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4期
7 赵琦,李军 ,刘敏;模拟微重力对植物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2期
8 姚宇华,严洪,熊江辉,李莹辉,马永生;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心肌细胞骨架的灰度统计特征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9 戢玉环;李呼伦;王丹丹;孙博;穆莉莉;吕桂香;金连弘;王菁华;;模拟微重力对神经细胞形态及其生长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年05期
10 周艺;朱宝安;郭爱娟;谭信;;模拟微重力对大鼠睾丸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龙;曲丽娜;李莹辉;;模拟微重力下黄酮类化合物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2 刘桂兰;刘宁;阮继生;黄英;;模拟微重力对链霉菌生长和代谢的影响[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3 杭晓明;刘聪;马雯雯;孙野青;;模拟微重力对斑马鱼胚胎骨形成影响的分析[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王脉桃;;模拟微重力诱导成骨细胞微丝变化对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系统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5 于建茹;谭映军;聂捷琳;;双向多样本模拟微重力效应实验平台的研制[A];第二十三届中国(天津)2009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赵琦;李军;刘敏;;模拟微重力对草莓幼苗光化活性的影响[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杨芬;李莹辉;聂捷琳;毕蕾;黄增明;刘淑芳;熊江辉;;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三维培养体系的构建[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宫喜魁;赵琦;;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桂兰;刘宁;阮继生;黄英;;微重力对链霉菌的生物学效应初探[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孙婷;谢翔;汤川政;黄露;周添;邱菊辉;王贵学;;模拟微重力对斑马鱼血管发育有显著影响[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皇甫洁;基于模拟微重力响应下毕赤酵母外源蛋白质高效表达系统的调控[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海立;模拟微重力环境中肺炎克雷伯菌重要生理表型变化及其潜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3 康春燕;模拟微重力下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及药物干预[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李鸿岩;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碳离子辐射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李彦;模拟微重力环境中IGF-Ⅰ对人牙周膜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泽宇;模拟微重力对辐射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张敏;模拟微重力恢复培养对HUVEC-C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周艳;模拟微重力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及合成胞外多糖影响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陶飞飞;变频振动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康金超;细胞骨架系统对力学变化响应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吴彬;模拟微重力对K562细胞红系分化及细胞骨架的影响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奕霄;模拟微重力对斑马鱼细胞周期及cep135表达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8 吕雨鑫;地面模拟微重力育种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9 马雯雯;模拟微重力下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研究模型建立[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毛新建;模拟微重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86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8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