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控制力矩陀螺转子摩擦减振结构的分析设计和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0:41

  本文关键词:控制力矩陀螺转子摩擦减振结构的分析设计和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陀螺转子振动 高频振动 摩擦减振 摩擦功损耗比例


【摘要】:控制力矩陀螺是航天器上一种重要的惯性导航仪器,对于调整飞行器的姿态、保持飞行器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控制力矩陀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振动不仅产生噪声,还会缩短控制力矩陀螺的寿命。陀螺转子的振动是控制力矩陀螺振动的主要来源,转子的振动可以分为高频振动和低频振动,高频振动时转子的能量主要集中在轮缘上,使轮缘局部应力过大、产生局部塑性变形,加速转子的疲劳破坏,高频振动对转子的危害比低频振动更大,降低转子的高频振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降低转子高频振动,本文通过对转子振动特性进行研究,设计转子摩擦减振结构,分析影响摩擦减振因素,并进行实验研究摩擦减振结构降低转子高频振动的有效性。转子振动特性是设计转子减振结构的前提,转子的振动成因影响转子的振动特性。通过分析转子的振动成因,确定轴承波纹度是引起转子振动的主要因素,建立轴承波纹度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该动力学模型研究轴承内、外波纹度个数和幅值对转子振动幅值和频率特性的影响。摩擦减振的原理是摩擦减振结构设计的依据,摩擦减振结构分布位置影响摩擦减振效果。基于摩擦减振原理得到摩擦减振结构分布在转子静止区,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静止区的位置分布规律,综合静止区的分布位置设计摩擦减振结构。基于摩擦减振结构确定减振结构的过盈量、摩擦块的深度、载荷的频率为影响摩擦减振的主要因素。通过ANSYS二次开发,提取不同工况下的摩擦功,计算摩擦功损耗的比例,并基于摩擦功损耗比例研究以上因素对摩擦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减振结构进行间接减振实验分析,对无减振结构转子、减振结构过盈量为60μm的转子和减振结构过盈量为120μm的转子分别进行冲击实验,得到各工况下转子振动加速度的频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摩擦能有效抑制转子高频段的振动,证明了减振结构设计的有效性。进一步减振结构过盈量为120μm时振动加速度谱值低于过盈量为60μm时的情况,证明了大的过盈量有更好的减振效果。
【关键词】:陀螺转子振动 高频振动 摩擦减振 摩擦功损耗比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4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 摩擦减振的优势10-13
  • 1.3 国内外摩擦减振的研究现状13-14
  • 1.4 摩擦减振研究不足分析14-17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7-19
  • 第2章 考虑轴承波纹度的转子振动的特性研究19-30
  • 2.1 引言19
  • 2.2 转子振动的成因分析19-20
  • 2.3 轴承波纹度动力学模型20-23
  • 2.4 转子的振幅特性分析23-26
  • 2.4.1 内圈波纹度个数对振幅特性影响23
  • 2.4.2 外圈波纹度个数对振幅特性影响23-24
  • 2.4.3 内圈波纹度幅值对振幅特性影响24-25
  • 2.4.4 外圈波纹度幅值对振幅特性影响25-26
  • 2.5 转子的频率特性分析26-28
  • 2.5.1 内圈波纹度个数对频率特性影响26-27
  • 2.5.2 外圈波纹度个数对频率特性影响27-28
  • 2.6 本章小结28-30
  • 第3章 转子摩擦减振结构的分析与设计30-41
  • 3.1 引言30
  • 3.2 转子摩擦减振原理分析30-31
  • 3.3 转子摩擦减振位置的分析31-38
  • 3.3.1 转子的模态分析31-34
  • 3.3.2 转子的谐响应分析34-38
  • 3.4 减振结构的设计38-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转子摩擦减振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和实验研究41-59
  • 4.1 引言41
  • 4.2 摩擦减振的影响因素41-42
  • 4.3 转子摩擦功分析42-45
  • 4.4 轴向载荷下转子的减振效果分析45-49
  • 4.4.1 过盈量对摩擦减振的影响45-46
  • 4.4.2 深度对摩擦减振的影响46-48
  • 4.4.3 载荷频率对摩擦减振的影响48-49
  • 4.5 径向载荷下转子的减振效果分析49-53
  • 4.5.1 过盈量对摩擦减振的影响49-50
  • 4.5.2 深度对摩擦减振的影响50-51
  • 4.5.3 载荷频率对摩擦减振的影响51-53
  • 4.6 转子的减振实验53-57
  • 4.7 本章小结57-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松涛,郝志勇;工程机械发动机减振方法[J];工程机械;2000年04期

2 ;哪里有振动干扰,哪里就需要减振技术[J];机电信息;2001年04期

3 彭云飞;何海洋;黎申;于俊;;管路弹性穿舱件减振机理研究及仿真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1年08期

4 张玮;;车载发电机组的减振隔振设计[J];专用汽车;2006年11期

5 杨小高;李功宇;白志勇;;新型试验结构对散体减振技术影响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年15期

6 毕可国;;减振技术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年21期

7 郑沛熙;关于传动机械引起电机振动的减振方法分析与对策[J];大众科技;2005年05期

8 王卫军;;发动机的减振方法[J];黑龙江纺织;2010年04期

9 ;长悬伸切削刀具的创新减振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13年17期

10 ;中国宇航学会召开减振技术交流会[J];振动与冲击;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宏伟;潘宏侠;;基于某动力传动体的减振技术研究[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徐鉴;;时滞减振器减振机理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董长青 实习生 谢超杰;“地铁床垫”让列车减振减噪[N];北京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罗兵 实习生 施雨析;高科技的地铁“静悄悄”地开[N];中国质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妍辰;带颗粒减振剂的碰撞阻尼减振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08年

2 刘继涛;基于多重能量转换的高性能减振材料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雷;时滞减振技术在非线性振动系统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林;时滞减振机理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吕克歌;控制力矩陀螺转子摩擦减振结构的分析设计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陈加云;减振复合板动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朱松松;车船用并联机构多维减振座椅的设计与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马志伟;基于颗粒阻尼的减振刀具技术基础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7 杨震国;压电陶瓷在桁架结构主动减振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奚家国;橡/塑/油复合减振器件的研究开发[D];湖南大学;2006年

9 周劭,

本文编号:794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794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