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装配制孔机器人振动抑制控制算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飞机装配制孔机器人振动抑制控制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振动抑制 模糊控制、参数辨识、解耦 输入整形 飞机装配
【摘要】:飞机装配制孔机器人用于飞机制孔作业,由关节机器人进行制孔定位,具有成本低、高度柔性化等独特优势,符合飞机柔性装配的理念,但关节机器人是个十分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具有时变、强耦合和非线性的动力学特性,又由于谐波减速器等弹性部件的存在,给该机器人的关节快速精确定位控制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飞机制孔效率、制孔质量、降低成本,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飞机装配制孔机器人在定位过程中的振动抑制问题。本文对关节机器人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利用牛顿-欧拉方法及参数辨识方法建立了精确的关节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模糊解耦补偿算法,并在解耦的基础上引入输入整形技术来抑制关节机器人振动的控制方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牛顿-欧拉方程对关节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建模;建立机器人关节转角伺服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并分别对控制系统的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的控制器进行了参数设计及校正,且对各环的频响特性进行了分析。(2)辨识关节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对非线性的关节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进行线性化,选用递推最小二乘法作为关节机器人参数辨识的辨识算法,再利用组合体法辨识关节机器人每个连杆的动力学参数,并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对双关节机器人进行参数辨识仿真验证,且搭建了单自由度旋转试验台验证递推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的有效性。(3)提出关节机器人振动抑制算法,针对多关节机器人关节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耦合分析,利用模糊控制器提出了模糊解耦补偿的控制算法,并对多关节机器人中的单个关节控制提出了输入整形技术与系统半闭环相结合的振动抑制算法,来有效地解决多关节机器人振动抑制的问题。(4)在Matlab/Simulink的仿真环境下,分别搭建单关节和双关节机器人的数学模型,对本文所提出的振动抑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
【关键词】:振动抑制 模糊控制、参数辨识、解耦 输入整形 飞机装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62.4
【目录】:
- 摘要4-5
- 英文摘要5-12
- 注释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课题研究背景13-14
- 1.2 动力学参数辨识14-15
- 1.3 解耦控制技术15-16
- 1.4 关节机器人振动抑制方法16-20
- 1.4.1 被动控制振动抑制16-17
- 1.4.2 主动控制振动抑制17-20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20-21
- 1.6 本文章节安排21-23
- 第二章 关节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控制器参数设计23-35
- 2.1 引言23
- 2.2 基于牛顿-欧拉方程关节机器人动力学建模23-26
- 2.3 柔性关节动力学模型26
- 2.4 驱动电机数学模型26-28
- 2.5 电机三闭环控制器的参数设计28-34
- 2.5.1 电机三闭环控制器简介28-29
- 2.5.2 电流环控制器参数设计29-30
- 2.5.3 速度环控制器参数设计30-32
- 2.5.4 位置环控制器参数设计32-34
- 2.6 本章总结34-35
- 第三章 关节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35-47
- 3.1 引言35
- 3.2 关节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线性化35-38
- 3.3 参数辨识算法38-40
- 3.3.1 递推最小二乘法的辨识原理38-39
- 3.3.2 组合体法辨识机器人所有关节动力学参数39-40
- 3.4 参数辨识实验验证40-46
- 3.4.1 单关节机器人参数辨识实验验证40-43
- 3.4.2 多关节机器人参数辨识仿真实验验证43-46
- 3.5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关节机器人控制中的振动抑制算法47-57
- 4.1 引言47
- 4.2 多关节机器人动力学模糊解耦方法47-50
- 4.2.1 耦合分析47-48
- 4.2.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原理48-49
- 4.2.3 模糊解耦补偿原理49-50
- 4.3 多关节中单个关节振动抑制算法50-55
- 4.3.1 输入整形技术基本原理50-51
- 4.3.2 输入整形器的设计51-53
- 4.3.3 单个关节的简化模型53-55
- 4.4 多关节振动抑制算法55-56
- 4.5 本章总结56-57
- 第五章 关节机器人振动抑制算法仿真验证57-70
- 5.1 引言57
- 5.2 单个关节振动抑制算法验证57-58
- 5.3 模糊解耦补偿控制算法验证58-68
- 5.3.1 关节耦合作用分析60-63
- 5.3.2 模糊控制器设计63-66
- 5.3.3 仿真结果分析66-68
- 5.4 算法综合验证68-69
- 5.5 本章总结69-7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0-72
- 6.1 全文总结70
- 6.2 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芝馨;;苏联机器人技术述评[J];机械与电子;1989年04期
2 李鑫杰;黄雨祝;;美国机器人制造商力争挽回衰退局势[J];机械工业自动化;1990年01期
3 罗飞,余达太;主动式控制──机器人抑振控制的有效方式[J];机器人;1995年04期
4 张锡清;水轮机叶片表面修补机器人逆运动求解及仿真[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郭剑鹰,吕恬生;机器人手眼矩阵求解算法[J];计量技术;2003年04期
6 王光建,梁锡昌,蒋建东;机器人关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机械传动;2004年04期
7 孟庆鑫,李平,郭黎滨,王立权;多机器人协作技术分析及其实验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04年11期
8 刘正士,陈恩伟,干方建;机器人惯性参数辨识的若干方法及进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9 王刚,刘科,王国栋;机器人视觉跟踪两维运动目标的方法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年09期
10 张福海;吴伟国;郎跃东;;类人猿型机器人前向四足步行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希仑;徐坤;;一种新型变结构轮腿式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六分册)[中南大学学报(增刊)][C];2009年
2 黄海林;李兵;刘荣强;邓宗全;;空间运动度可重构机器人概念原理与应用[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亚楼;卢桂章;;多机器人协调运动能力的度量[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4 吴成东;陈莉;邹立君;;机器人顺应运动速度与力混合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杨明;苏学成;李贻斌;樊炳辉;逢振旭;;一种机器人关节控制系统研究[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荆阳;庞思勤;周兰英;;月球探测机器人关节固体润滑关键技术的新进展[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于莲芝;颜国正;丁国清;梁卫冲;;核工业机器人现场分布式控制[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杨庆华;张立彬;阮健;;气动弯曲关节的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卷)[C];2002年
9 苏剑波;冯纯伯;;双机器人手眼协调系统[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张绪平;余跃庆;;空间机器人关节柔性与杆柔性的耦合特性[A];第十一届全国机构学年会暨首届青年机构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王小伟;上市公司开演“机器人总动员”[N];中国证券报;2014年
2 记者 彭仲 通讯员 胡沛 徐文婷;中国机器人将装汉产“关节”[N];长江日报;2014年
3 巴黎高科评论 冯素雯 译;更好或更坏的“外科医生”?[N];经济观察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魏静;万亿市场推动机器人产业大爆发[N];中国证券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袁畅;云电脑无需担心死机或数据丢失[N];惠州日报;2013年
6 记者 张愎;秦川发展:机床订单下滑 机器人减速器成亮点[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健;复杂地形环境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柯;水下自重构机器人游走仿生混合运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李健;安全中医按摩机器人臂系统与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宗郁;薄壁铝合金导管数字化装配及焊接偏差主动补偿[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兴东;基于TOF相机的四足机器人地形感知及静步态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那奇;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叶溯;机器人光电视觉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常青;四足机器人全向运动规划方法与稳定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国腾;四足机器人主动柔顺及对角小跑步态运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孙磊;四足机器人仿生控制方法及行为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文静;自组织理论视域下机器人的“代差”及演化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马丹妮;七自由度机器人轨迹规划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亮;六自由度机器人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柏雪峰;一种双摄像头协同的机器人机械手物体抓取方法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殷盛江;六自由度串联关节机器人惯性及摩擦参数辨识仿真[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王邵丽;四足多关节机器人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郝路晓;油田抢喷机器人末端受力分析及整机动态静力学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晓兵;六轮腿机器人的步态仿真[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9 章健;基于恒力控制的机器人去毛刺轨迹动态规划[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王s,
本文编号:911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91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