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深空探测任务中小行星导航与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9:08

  本文关键词:深空探测任务中小行星导航与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深空探测光学自主导航 信标星筛选 质心检测 4179 多数据融合


【摘要】: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外太空,认知宇宙,近距离观测天体的重要途径。深空探测器从发射到逐渐接近目标,实现对目标天体的交会飞掠、撞击或着陆探测,需要完成远距离、长时间的航天飞行。由于各个飞行阶段的空间环境、观测条件、运行轨迹不同,环境未知因素多且复杂,航天器的自主生存能力,即地面不参与导航的情况下自主完成轨道确定和控制、姿态定位及目标跟踪等任务的能力,逐渐成为深空探测航天飞行任务中探测器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深空探测巡航段,光学自主导航一般都以小行星作为导航信标星,而导航信标星的筛选将直接影响导航的精度。在接近交会段,将目标天体作为导航观测量,目标天体的质心提取精度会影响接近段任务的执行精度。深空探测的目标是行星,小行星,或者彗星等,探测的形式包括飞掠成像,撞击,采样等,利用这些观测数据可以完成对深空天体的深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深空探测光学自主导航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着手,主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自主光学导航巡航段导航信标星选取方法研究。为了提高导航精度,需要优化选取导航信标星。基于小行星筛选的一般准则,以火星为目标,结合火星探测轨道的设计,给出了绝对星等、小行星与太阳距离、太阳相角、探测器与小行星距离和视线夹角等可量化的选取最优小行星组合的准则。用这些准则对小行星进行在轨二次筛选,得到最优导航信标星组合。最后进行了数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轨二次筛选方法选出的导航信标星,导航精度更高。(2)小行星探测接近段光学自主导航观测量的提取方法研究。用光线追踪系统生成目标天体图像,对图像加入一定强度的高斯白噪声,模拟深空探测接近段星图的生成过程。对图像去噪、阈值分割后,采用带阈值的质心提取算法和带阈值平方加权质心算法提取目标质心,与真实的质心位置进行比较,得出阈值平方加权质心算法具有更高的精度。(3)在探测器对目标天体飞掠段利用光学图像对目标天体表面特性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嫦娥二号接近飞掠小行星4179过程中拍摄到的高分辨率可见光图像,细化了雷达观测数据在光线追踪系统中的旋转角度,改变了小行星可见光图像反演光照方向的取值区域,重新优化了融合实验,明确了求取最佳融合模型的评价标准,最终以图像特征,深度值之差和点集偏差的评价标准计算得到最佳融合模型时的参数,取得了良好的模型融合效果。
【关键词】:深空探测光学自主导航 信标星筛选 质心检测 4179 多数据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44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分析10-14
  • 1.2.1 深空探测光学自主导航方法研究现状11-12
  • 1.2.2 光学自主导航关键技术12-13
  • 1.2.3 自主导航在小目标探测中的应用概述13-1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14-15
  • 第2章 巡航段信标星筛选技术15-23
  • 2.1 引言15
  • 2.2 导航信标星的选取与规划15-20
  • 2.2.1 信标小行星筛选准则16-18
  • 2.2.2 筛选步骤18
  • 2.2.3 在轨二次筛选最优小行星组合方法18-20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20-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小行星探测接近段自主导航观测量提取仿真23-36
  • 3.1 引言23
  • 3.2 接近段星图模拟23-27
  • 3.2.1 成像参数获取24
  • 3.2.2 目标天体光学图像模拟24-26
  • 3.2.3 噪声添加26-27
  • 3.3 目标天体质心提取27-35
  • 3.3.1 图像去噪28-30
  • 3.3.2 目标中心检测30-31
  • 3.3.3 实验结果31-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飞掠段光学图像观测与数据融合处理36-50
  • 4.1 引言36
  • 4.2 深度信息融合36-43
  • 4.2.1 两种观测数据预处理37-39
  • 4.2.2 小行星可见光图像光照方向估计39-40
  • 4.2.3 深度信息提取40-42
  • 4.2.4 数据融合42-43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43-48
  • 4.3.1 实验结果43-45
  • 4.3.2 实验评价标准45-48
  • 4.4 本章小结48-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55-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悦;刘欢;王开强;张柏楠;;载人探测小行星的目标星选择[J];航天器工程;2012年06期

2 吴国兴;;美国为什么要去捉小行星?[J];太空探索;2014年03期

3 袁崇焕;;“隼鸟”历险记——日本“隼鸟”号飞船探测小行星纪实[J];国外科技动态;2005年12期

4 吴国兴;;如何与小行星亲密接触[J];太空探索;2011年06期

5 谢懿;;小行星,大挑战[J];太空探索;2012年04期

6 尹怀勤;;大胆设想:捉一个小行星建家园[J];太空探索;2013年03期

7 前哨;用小行星作太空武器(上)[J];太空探索;2003年05期

8 任大力;小行星撞击探秘[J];飞碟探索;2000年05期

9 庾晋 ,周艳琼 ,白杉;小行星:人类的现实威胁[J];飞碟探索;2001年06期

10 羽子;;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起死回生[J];国际太空;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斌;倪维斗;马月华;李广宇;;小行星和彗星空间探测[A];第七届全国空间化学与陨石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赵海斌;徐伟彪;马月华;;小行星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与探测计划[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刘业楠;孟立飞;任琼英;赵华;刘国青;易忠;张超;;小行星类雅效应探测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4 马月华;倪维斗;李广宇;赵海斌;;自导航小行星空间探测[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宝音;;小行星探测中的动力学与优化问题[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剑峰;盛英华;徐博;;我国小行星探测发展趋势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7 崔平远;崔祜涛;赵海滨;董光亮;邱景辉;栾恩杰;吴伟仁;田玉龙;;我国小行星探测方案设想[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庞之浩;;世界小行星探测概览[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缪秉魁;林杨挺;陈宏毅;;小行星探测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孙克新;徐亮;方宝东;;小行星探测目标选取探讨[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京;科学家分辨出一组年轻小行星[N];大众科技报;2002年

2 李冰之;小行星来袭怎么办?用“拖车”牵走[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李冰之;新型飞行器使地球免遭小行星威胁[N];中国航天报;2009年

4 邓鑫;将小行星拖回地球轨道[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骢骁 刘锴;到小行星采矿,“行星资源”跃跃欲试[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6 林荫;开采小行星上的富矿,行吗?[N];文汇报;2012年

7 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到小行星上采矿[N];南方周末;2012年

8 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一鸣;美航天局计划“捕获”小行星[N];人民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婷婷;飞向小行星,找寻太空中的宝藏[N];科技日报;2013年

10 王婷婷;飞向小行星,找寻太空中的宝藏[N];中国矿业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彬;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量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2 赵志军;小行星着陆装置及其侵彻锚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晓宇;小行星软着陆动力下降段制导与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斌;基于日地平衡点的小行星捕获轨道设计与优化[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肖婷;深空探测任务中小行星导航与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谭浩;小行星附着轨迹优化设计与制导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宏;不规则弱引力场小行星探测器软着陆轨迹优化控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6 刘凤霞;软着陆小行星探测器制导与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61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961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c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