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电站大尺度光电薄膜主动协同展开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空间电站大尺度光电薄膜主动协同展开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尺度薄膜 协同控制 滑模控制 振动干扰 姿轨耦合
【摘要】: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大尺度柔体动力学极为复杂,采用诸如桁架伸缩递进展开方式、充气展开方式和依靠离心力旋转的展开方式等传统展开方式会造成展开过程可靠性大大降低。尤其是空间电站光电薄膜这类千米级超大柔性体,其有效展开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同时,随着膜面积的增大,其展开后的姿态调整与保持也越来越困难。因而,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主动协同控制实现大尺度光电薄膜可靠展开的方法,将大尺度薄膜展开过程位置控制与姿态稳定控制问题转化为编队服务飞行器的协同控制问题,考虑展开过程中膜结构对编队飞行器的横向振动干扰力与编队飞行器控制系统输出给膜的控制力间相互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编队服务飞行器系统轨道、姿态运动模型进行分析,建立轨道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和基于四元数的姿态运动学方程、动力学方程。给出表示服务飞行器间通信关系的图论知识及对应的各类矩阵性质。其次,给出空间电站薄膜在轨组装与展开方案,基于一致性理论设计编队系统展开过程中能量消耗最优的轨道协同控制器,分析控制系统稳定性,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第三,针对空间电站薄膜展开过程中编队系统的姿态一致性问题,设计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同时,考虑滑模向量穿过其滑模面时,由于存在时间延迟和空间滞后,将会使得控制器不连续,由此引起控制输入变量发生抖振,为此,提出一种具有抖振抑制的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从而实现薄膜展开过程中的姿态一致性和展开后的姿态保持与稳定。最后,针对编队展开系统相对轨道运动和相对姿态运动的耦合问题(姿轨耦合),基于对偶四元数设计姿轨耦合协同控制律。为研究空间电站薄膜展开过程的扰动,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薄膜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振动固有频率和振型信息,并将横向振动干扰力引入编队飞行器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姿轨耦合控制系统的可靠仿真。
【关键词】:大尺度薄膜 协同控制 滑模控制 振动干扰 姿轨耦合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442;V44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1.1 课题来源9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0-14
- 1.2.1 大型膜结构展开方法研究现状10-12
- 1.2.2 编队协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12-13
- 1.2.3 姿轨耦合问题研究现状13-14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空间飞行器编队系统动力学建模16-28
- 2.1 常用坐标系定义16-17
- 2.2 轨道动力学模型17-22
- 2.2.1 单星轨道动力学模型17-20
- 2.2.2 多星轨道动力学模型20-21
- 2.2.3 编队飞行必要条件分析21-22
- 2.3 姿态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22-25
- 2.3.1 四元数22-23
- 2.3.2 姿态运动学模型23
- 2.3.3 姿态动力学模型23-25
- 2.4 图论基础25-27
- 2.4.1 图的定义25
- 2.4.2 图的相关矩阵25-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大尺度薄膜轨道协同控制展开28-42
- 3.1 空间电站薄膜在轨组装与展开方案设计28-29
- 3.2 分布式主动协同展开控制器设计29-36
- 3.3 仿真实验与分析36-41
- 3.3.1 仿真初始条件36-38
- 3.3.2 仿真结果38-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空间飞行器姿态自适应协同控制42-56
- 4.1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42-49
- 4.1.1 自适应滑模协同控制器设计42-46
- 4.1.2 仿真实验与分析46-49
- 4.2 自适应滑模抖振抑制控制器49-55
- 4.2.1 自适应滑模抖振抑制控制器设计49-52
- 4.2.2 仿真实验与分析52-55
- 4.3 本章小结55-56
- 第5章 基于对偶四元数的姿轨耦合控制56-73
- 5.1 对偶四元数56-58
- 5.1.1 对偶数及对偶向量56-57
- 5.1.2 对偶四元数57-58
- 5.2 基于对偶四元数的动力学模型58-60
- 5.2.1 单星姿轨动力学模型58-59
- 5.2.2 相对姿轨动力学模型59-60
- 5.3 薄膜结构分析60-65
- 5.3.1 模态分析原理及振动方程60-61
- 5.3.2 薄膜结构的模态分析61-63
- 5.3.3 薄膜结构横向振动分析63-65
- 5.4 姿轨耦合协同控制研究65-72
- 5.4.1 协同控制律设计65-66
- 5.4.2 稳定性分析66-67
- 5.4.3 仿真实验与分析67-72
- 5.5 本章小结72-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80-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秋玲,闫建国,王新民;空间多刚体系统姿态的协同控制[J];信息与控制;2005年04期
2 屈耀红;梁锋;陈丽莎;;分布式多机协同控制信息同步技术[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11期
3 朱志斌;李果;何英姿;魏春岭;;基于滚动优化的模块航天器姿轨协同控制[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1年02期
4 顾新建;协同控制的制造系统[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1995年02期
5 杨慕升;张宇;;供应链产品质量的协同控制技术[J];制造业自动化;2010年04期
6 陈江,方水良,吴昭同;先进制造系统适度递阶的协同控制的理论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7 袁旭峰;文劲宇;周志成;程时杰;;协同控制及其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上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7期
8 王前;李韬;;离散协同控制及其在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刘秀花,白峰青,杨丁;渭河咸阳段水污染协同控制应用研究[J];水文;2004年06期
10 朱耀琴,吴慧中,余永佳,柴旭东;基于分布式Petri网的协同控制及其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姚红;曾国强;胡敏;;基于零空间方法的航天器编队协同控制[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宗诚;;全息协同控制与权空间对话式决策[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刘大卫;上官垠黎;左Z瀂,
本文编号:973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97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