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OS的去除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8:04

  本文关键词: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OS的去除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氟辛烷磺酸 吸附 膜分离 去除率 重金属


【摘要】: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具有持久稳定性、生物蓄积性以及多种毒效应,一旦进入人体会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目前,在各类水环境中,都检测到有不同程度的PFOS存在。本文以水体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为研究对象,采用吸附法和自制复合膜分离法对PFOS进行了去除实验,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与介孔分子筛(KIT-6)和氧化石墨烯(GO)相比,由于有机蒙脱土(OMMT)经过了疏水改性,有利于吸附PFOS上疏水的C-F键,因此,相比于其它了两种材料来说,OMMT对PFOS的吸附效果最好。PFOS在OMMT上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0.99,吸附等温线可以较好的符合Langmuir方程,由Langmuir方程计算出的OMMT对PFOS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44.88 mg/g。2、与未添加OMMT的单一PMIA膜相比,添加了OMMT之后的OMMT/PMIA复合膜断面结构开始由原来的海绵状孔向指状孔转变,接触角由原来的70.25°(OMMT 0%)增加到85.25°(OMMT 5%),与此同时,添加了OMMT之后,降低了膜表面的Zeta电位,使膜表面的电位由原来的-23.6 mV (OMMT0%)降低到-42.1mV (OMMT 6%)并且膜的水通量由原来的72.70 L/m2·h (OMMT0%,1.0 MPa)降到43.3 L/m2·h (OMMT 6%,1.0 MPa).3、研究不同条件下OMMT/PMIA复合膜对单一PFOS的去除实验时,发现,当OMMT添加量为2%时,膜对PFOS的去除效果最好(92.85%,0.4 MPa);并且复合膜对PFOS的去除率随着PFOS溶液浓度以及压力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而上升,当溶液中pH=9时,复合膜对PFOS的去除率可达到93.24%。4、当PFOS与不同盐离子和不同重金属离子共存时,OMMT/PMIA复合膜对PFOS的去除效果也不同。由于Na+可以降低膜表面的负电性,使得膜对PFOS的静电排斥作用减弱,所以当PFOS溶液中投加Na+时,OMMT/PMIA复合膜对PFOS的去除率降低;而Ca2+、Mg2+和Pb2+能与PFOS分子发生络合反应,使得目标去除物体积增大,膜对PFOS的筛分作用增强,因此溶液中加入Ca2+、Mg2+和Pb2+时,复合膜对PFOS的去除率上升,在1.0 MPa下,PFOS的去除率能从88.56%(单一PFOS)上升到99.02%(Pb2+,500 ppb);当溶液中加入As5+和Cr6+时,由于As5+和Cr6+在溶液主要以带负电的酸根离子形式存在,它们与PFOS中的磺酸基团存在竞争作用,使得膜对PFOS的排斥力减弱,去除率降低。
【关键词】:全氟辛烷磺酸 吸附 膜分离 去除率 重金属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13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研究内容11-13
  • 2 文献综述13-27
  • 2.1 全氟化合物及PFOS简介13
  • 2.2 PFOS的特性和危害13-16
  • 2.2.1 持久稳定性14
  • 2.2.2 生物富集性14-15
  • 2.2.3 危害15-16
  • 2.3 PFOS的人体污染水平及对健康的影响16-18
  • 2.4 水环境中PFOS的污染现状18-22
  • 2.4.1 污水处理厂出水及其附近水域18-19
  • 2.4.2 大洋、河流及湖泊19-21
  • 2.4.3 饮用水21-22
  • 2.4.4 小结22
  • 2.5 PFOS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22-24
  • 2.6 吸附技术和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4-27
  • 2.6.1 吸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4-25
  • 2.6.2 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5-27
  • 3 吸附法去除PFOS的研究27-43
  • 3.1 引言27-28
  • 3.2 实验部分28-30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28-29
  • 3.2.2 实验内容29-30
  • 3.2.3 基本实验方法30
  • 3.3 三种材料对PFOS的吸附动力学30-37
  • 3.3.1 OMMT对PFOS的吸附动力学31-33
  • 3.3.2 KIT-6对PFOS的吸附动力学33-35
  • 3.3.3 GO对PFOS的吸附动力学35-37
  • 3.4 三种吸附剂对PFOS的吸附等温线37-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4 OMMT/PMIA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43-51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43-44
  • 4.1.1 实验材料43
  • 4.1.2 实验设备和仪器43-44
  • 4.2 OMMT/PMIA复合膜的制备44-45
  • 4.3 OMMT/PMIA复合膜的表征45-50
  • 4.3.1 红外和能谱分析45-46
  • 4.3.2 膜的形貌结构(SEM)46
  • 4.3.3 膜的亲疏水性分析46-47
  • 4.3.4 Zeta电位分析47-48
  • 4.3.5 膜通量48-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5 OMMT/PMIA复合膜法去除PFOS研究51-67
  •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51-52
  • 5.1.1 实验材料51-52
  • 5.1.2 实验设备及仪器52
  • 5.2 实验流程及方法52-53
  • 5.2.1 实验流程52-53
  • 5.2.2 实验方法53
  • 5.3 对单一PFOS的去除53-58
  • 5.3.1 不同OMMT添加量对PFOS去除率的影响53-56
  • 5.3.2 小同PFOS初始浓度对PFOS去除率的影响56-57
  • 5.3.3 不同pH对PFOS去除率的影响57-58
  • 5.4 与盐离子共存条件下对PFOS的去除58-61
  • 5.4.1 与Na+共存条件下对PFOS去除率的影响58-59
  • 5.4.2 与Ca~(2+)、Mg~(2+)共存条件下对PFOS去除率的影响59-61
  • 5.5 与重金属离子共存时对PFOS的去除61-66
  • 5.5.1 与As~(5+)共存条件下对PFOS去除率的影响61-62
  • 5.5.2 与Pb~(2+)共存条件下对PFOS去除率的影响62-65
  • 5.5.3 与Cr~(6+)共存条件下对PFOS去除率的影响65-66
  • 5.6 本章小结66-67
  • 6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结论67-68
  • 6.2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7
  • 致谢77-78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邰文峰;朱洪敏;石红;杨伟忠;朱华;;纺织品中PFOS现状及其对策[J];印染助剂;2007年08期

2 金一和,刘晓,秦红梅,麻懿馨,范轶欧,张颖花,齐藤宪光,佐佐木和明,小泉昭夫;我国部分地区自来水和不同水体中的PFOS污染[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3 郭睿;蔡亚岐;江桂斌;K S Paul Lam;;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污染现状与研究趋势[J];化学进展;2006年06期

4 谢秋琪;;全球禁用PFOS物质相关技术法规研究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8年01期

5 陈红梅;;PFOS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有机氟工业;2008年04期

6 陈红梅;赵梅;;PFOS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年08期

7 姚薇;邱琦;郭琳琳;薛军;;我国PFOS的环境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04期

8 陈红梅;陈玉珍;俞建芳;郑乐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OS及相关限用法规[J];有机氟工业;2012年01期

9 刘怡;杨勇;孙明星;林苗;;柱上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PFOS[J];印染;2012年07期

10 吴广龙;余立风;胡乐;彭颖;丁琼;;我国削减并逐步替代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策略与建议[J];生态毒理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Veronica Chao Lim;;Fugacity Modeling to Estimate Source Load of PFOS in Lower Third of Huangpu River,Shanghai[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晓峰;曹同成;赵国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OS的潜在蛋白质受体及其毒理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郭文慧;;PFOS毒性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七卷)[C];2013年

4 关月;赵洪霞;王艳丽;谭峰;陈景文;全燮;;植物吸收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范轶欧;金一和;张晓;秦红梅;曹秀娟;李莹;麻懿馨;;PFOS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实验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刘薇;金一和;于文广;;PFOS暴露对大鼠胆汁中甲状腺激素排泄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金一和;刘薇;董光晖;刘冰;王静;王柯;于棋麟;齐藤宪光;;中国沈阳地区降雪中PFOS及PFOA污染现状调查[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于文广;刘晓晖;于红瑶;金一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甲状腺激素代谢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金一和;丁梅;刘薇;齐藤宪光;佐佐木和明;;家庭成员之间血清中PFOA和PFOS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吕永龙;王佩;谢双蔚;王铁宇;;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型污染物的排放和污染控制——以全氟辛烷磺酸(PFOS)类新型污染物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冬;尽快开发PFOS的替代品[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廖其敏;欧盟PFOS限令即将正式施行[N];中国包装报;2007年

3 王孝弟;巨化担当PFOS替代产品研发重任[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高乃东邋戴雨鼐 陈怀瑾;欧盟PFOS指令下月实施[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5 力纳;PFOS限用指令来袭检测服务是应对关键[N];消费日报;2008年

6 姜琴元 傅科杰;轻纺出口企业需高度关注欧盟PFOS禁令[N];宁波日报;2008年

7 李佩;应对欧盟PFOS指令 替代品研发要提速[N];中国质量报;2008年

8 高乃东邋戴雨鼐;欧盟PFOS指令实施在即[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9 蓝讯;欧盟PFOS禁令考验我纺织品出口[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傅立刚;PFOS禁令颁布3月 国内企业反应冷淡[N];中国贸易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建华;雌激素受体在PFOS致雄性小鼠生殖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2 王昕;环境污染物PFOS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3 仇梁林;PFOS对小鼠血—睾屏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陈田;发育期PFOS暴露的肺损伤效应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董光辉;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小鼠免疫毒性效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6 于文广;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大鼠甲状腺激素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杜桂珍;全氟化合物PFOA、PFOS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8 刘晓晖;PFOS对大鼠脑海马钙离子信号转导通路影响及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田;发育期PFOS暴露的肺损伤效应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万延建;PFOS的肝脏和心脏发育毒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博阳;几种典型全氟烷酸在雨水及地表水中的分布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刘歌声;PFOS、PFOA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D];浙江大学;2016年

3 徐菠;PFOS暴露对胚胎干细胞和拟胚体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4 刘征;PFOS及Nano-Zn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的器官毒性效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晓龙;新疆典型水环境中PFOS和PFOA的污染水平及归趋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6年

6 张盼盼;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OS的去除方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7 李婵丹;PFOS对小球藻和蚯蚓的氧化损伤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胡芹;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成鱼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张璐;PFOS对成年鹌鹑生殖系统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莹;全氟辛磺酸(PFOS)对大鼠神经毒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50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50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a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