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
本文关键词: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长白山生态功能区 GIS 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
【摘要】:为了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防治水土流失、’合理的调蓄洪水、防风固沙以及维系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国家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建国以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东北地区土地退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损害,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破坏和功能退化问题。研究该区域的生态功能状况,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此情况,本文将从生态系统分布、景观变化以及生态功能指数等方面对长白山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功能评价,首先,基于遥感GIS技术,选取质量较高的1990、2000、2010及2013年长白山生态功能区遥感影像,利用eCognition软件提取森林、湿地、灌丛、农田、草地、裸地及城镇7大生态系统类型,并通过Arcgis做叠加分析,分析进23年来,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的分布、变化及转化情况。其次,利用景观分析软件,采用斑块数(NP)、平均斑块面积(MPS)、边界密度(ED)以及聚集度指数(CONT)等4个景观指数,对长白山生态功能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3年四期生态系统景观指数进行分析,得到长白山生态功能区7个生态系统类型景观指数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格局的变化、最后,通过对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标的计算,以及生态功能指数、生态结构指数、生态胁迫指数及各个分指标的计算,进而得出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数,分析长白山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长白山生态功能区主要分为森林、湿地、灌丛、农田、草地、裸地及城镇7大生态系统类型,近23年来,森林生态系统面积虽然2000-2010年有所增加,但总体趋于减少趋势,减少230.37km2,湿地、草地及裸地面积逐渐减少,分别减少150.56km2、347.98km2及33.29km2。并且有大量的森林、湿地转化为农田,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了525.62km2。说明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程度远远超过对其保护的程度。灌丛、城镇面积稳定增加,分别增加6.89km2和229.69km2,说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进程的加快,人类对生态的干扰越来越大。长白山生态功能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3年四期生态系统景观指数进行分析,斑块数减少,斑块平均面积增加,景观整体趋于完整;斑块密度减少,景观边界趋于简单;边界密度呈减少趋势,说明景观破碎度程度减少,但是,会伴有小斑块的消失,导致丰富度下降。聚集度指数增加,景观完整性变好。通过对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标的计算,可以看出,生态功能区FEI逐年减少,其中1990年生态功能状况指数级别为优,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生态功能相对稳定,其余三年级别均为良,但生态功能状况却渐渐变差。森林、湿地水域面积的减少,农田和城镇面积的扩张是长白山生态功能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扩大保护区面积,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以及维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长白山生态功能区 GIS 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5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6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6-19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6-17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19-24
- 2.1 研究区的概况19-21
- 2.1.1 自然概况19-21
- 2.1.2 人文概况21
- 2.2 研究方法21-24
- 2.2.1 面向对象分类法21-22
- 2.2.2 决策树分类方法22
- 2.2.3 目视解译22
- 2.2.4 景观格局指数比较法22-23
- 2.2.5 叠加分析(景观类型转移变化分析方法)23-24
- 第三章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24-30
- 3.1 遥感数据收集及预处理24-26
- 3.1.1 遥感数据选取24-25
- 3.1.2 其他数据及资料25-26
- 3.2 遥感图像处理26-30
- 3.2.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26
- 3.2.2 土地利用类型标准26-27
- 3.2.3 遥感影像解译27-30
- 第四章 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景观格局评价30-44
- 4.1 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30-34
- 4.1.1 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30-32
- 4.1.2 各类型生态系统构成与比例变化32-34
- 4.2 分类精度验证34-36
- 4.3 生态系统转换特征分析与评价36-37
- 4.4 生态系统格局变化指标体系37-40
- 4.5 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分析与评价40-43
- 4.5.1 整体景观变化与分析40
- 4.5.2 各个生态系统景观变化特征40-43
- 4.6 小结43-44
- 第五章 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44-56
- 5.1 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44-46
- 5.1.1 生态功能指标权重44-45
- 5.1.2 生态功能状况指数计算方法45
- 5.1.3 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分级45-46
- 5.2 分指数的定义与计算46-51
- 5.3 生态功能状况评价与分析51-53
- 5.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3-54
- 5.5 生态环境保护及改善对策和建议54-56
- 第六章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华;李松江;;浅析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5期
2 赵小明,王崇圣,蒋继武,,苗瑞福;生态系统三大效益的讨论[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5年04期
3 赵士洞;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背景、任务和建议[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4 魏贵红,魏林,王智;解说生态系统[J];内蒙古林业;2001年09期
5 施晓清,赵景柱,吴钢,欧阳志云;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及其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6 陈丽;;生态系统的进化[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龙华;长江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保护 Ⅰ.长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现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张乃莉,王娓,郭继勋;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2004年03期
9 ;美国“水淹”大峡谷重塑生态系统[J];海河水利;2004年06期
10 Jerry Melillo;岳天祥;;《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评述二[J];地理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瑛;孙振华;;人才生态系统揭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六君;;生态系统突变及其理论研究进展[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正春;安黎哲;王勋陵;;关于生态系统的“生态穴”模型[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冯剑丰;;生态系统多稳态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X;;生态系统的预启动机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柏智勇;章建文;;生态系统的若干控制问题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7 覃开展;周全连;;关于建立生态系统价值“双值法”评估体系的探讨[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8 孙艳青;张海燕;王颖;;生态系统调节、保护功能的量化分析——以某高速公路生态验收调查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郑贵鸿;;石家庄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任海;唐小焱;彭少麟;;退化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生态系统恶化威胁人类健康[N];中国气象报;2000年
2 广东省鹤山市农信联社 彭立文;构建农信生态系统 实现共同联动发展[N];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4年
3 记者 董映璧;俄开发出最优生态系统存在模型[N];科技日报;2006年
4 刘恕;1360名科学家认为地球不“健康”[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晓丽;生态系统可持续是生命延续的前提[N];辽宁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蔡岩红;80%近岸生态系统亚健康或不健康[N];法制日报;2013年
7 徐旭忠;消失的鱼群:长江生态系统的“病危通知书”[N];新农村商报;2013年
8 景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9 红尘 学红;生态系统恶化危及人类健康[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10 刘平;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N];中国信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雨;省域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勇;时滞浮游生态系统的分支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曾琳;区域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4 叶属峰;大型工程对长江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
5 关峻;复杂生态系统的无标度理论研究及其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陶金;中国耕地生态系统运行效应与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方显瑞;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环境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陈洪全;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垦区生态系统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学真;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范学忠;崇明东滩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钇蒙;河南省种植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吕赛霞;Web 2.0服务生态系统的挖掘与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端;具有持续性生态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D];江苏大学;2016年
4 赵倩竹;东莞市城市化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5 李想;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D];延边大学;2016年
6 卢雯;广西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7 韦金昌;复杂生态系统的广义信息熵理论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8 丁易;重庆黔江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生态系统管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魏雅丽;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党宏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5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11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