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对我国碳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技术引进 + 技术创新 ; 参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09期
【摘要】:我国既是第二大经济体,又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政府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左右能否达到峰值,人均碳排放量又是多少?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减少人均碳排放量?文章基于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将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引入二氧化碳的库兹涅茨曲线方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面板计量模型研究上述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关系,对应的拐点处的人均GDP数值为95415.85元;煤炭消费量对CO2排放具有正的显著影响作用,2020年后煤消费量下降有利于碳排放减少;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碳排放水平,且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有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大于技术引进的作用。
[Abstract]:China i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and the largest carbon emitter in the world. As a responsible big country, our government has committed to the peak carbon emissions around 2030. Can we reach the peak around 2030, and how much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How can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be reduced?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from 1999 to 2012,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bove problems by introducing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ergy structure into the Kuznets curve equ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constructing the panel measurement model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 "U" 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and GDP in China, and the corresponding GDP value at the inflection point is 95415.85 yuan. Coal consumption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2 emissions. After 2020, coal consumption decreases in favor of carbon emission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effectiv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is to some extent greater than that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426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奇志;聂文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技术引进:回顾与前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2 杨炳清;;新形势下 对技术引进工作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谢企华;;自主创新 品牌之魂[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4 黄继刚;;我国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问题[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景文学;;日本推进大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春九;赵东安;粟茂;;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引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文晓云;;技术引进、跟踪模仿与再创新的演进分析——以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8 仪德刚;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与地区经济收敛[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10 乔翠霞;;山东省技术引进外溢效应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筱宇;八部委联手力推技术引进创新[N];中国工业报;2006年
2 肖尧;技术引进和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N];中国贸易报;2006年
3 张毅;前三季度中国技术引进金额增长45.2%[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记者 杨凯;1~5月全国技术引进金额增长57.2%[N];中国冶金报;2006年
5 刘伊婷;今年1~11月全国技术引进额突破200亿美元[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步欣;出台政策推动技术引进和创新[N];国际商报;2006年
7 驻京记者 郑春峰 实习生 张霞;欧盟成为我国技术引进最大来源地[N];南方日报;2006年
8 记者 龚雯;我国去年技术引进创历史新高[N];人民日报;2006年
9 薛黎;前三季技术引进金额增长45.2%[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高剑;当仁不让地充当3D打印第一波技术引进者[N];东莞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国胜铁;中国技术引进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光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中强;民国时期晋华纺织厂技术引进初探[D];山西大学;2014年
2 雷雩霏;A公司SO_2减排技术引进再创新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黄建轲;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姜波;中国技术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5 尹术飞;技术引进机理及武汉市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杨坤;论中国技术引进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7 胡海净;“十五”时期江苏技术引进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江苏技术引进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林虹;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黎莹;中日近代技术引进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渤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42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4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