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系统视角下中国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流向追踪
本文选题:子系统 + 经济活动 ; 参考:《湖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全球生产分工演变为产品内生产工序和环节的分工,这对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国家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中国以加工贸易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亦被国际能源署评定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制定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不仅是应对国际气候谈判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需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兼顾一国经济活动碳排放的消费侧与生产侧,识别由各国最终需求导致的碳排放国别流向,把握国内产业间的碳排放关联,制定具体到产业层面的国内减排产业政策和落实到各贸易伙伴国最终需求层面的贸易政策,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借助多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详细的国别信息优势,构造能反映碳排放国别流向、兼顾生产侧和消费侧的中国2009年经济活动中碳排放的子系统,将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分解为内部效应、出口效应和进口效应。结果显示:第一,我国碳排放的内部效应大于出口效应大于进口效应。消费侧碳排放小于生产侧。第二,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主要承担加工组装等末端工序,出口直接消费项、出口再加工项和进口再加工项大;本国产品的全球产业链较短,对第三国的经济辐射作用弱,出口复进口项和他国转进出口项均极小。第三,中国与七个贸易伙伴经济体的碳排放关系可以分为三类:欧美等大规模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效应最大而进口效应较小;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和其他新兴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效应最大、出口效应也较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进、出口效应都极小。然后,针对无论从消费侧还是生产侧我国碳排放内部效应中完全内部项的巨大份额,本文采用剔除了进口品相应效应的2009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节能减排等反映绿色产业经济的指标改进传统产业关联系数,进行国内产业间的绿色关联测度。改进后的关联系数显示,我国高排放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重化工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筛选出的十大备选主导产业为以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邮政与电信业、金融业等为主的第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球分工视角下的中国碳减排建议。
[Abstract]:The global division of production has evolved into the divis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links within products, which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countries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links. In the form of processing trade, China takes an active part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division system and becomes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er and the second largest importer. It is also r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s the world's largest greenhouse gas emitter. To formulate effectiv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but also the need to achieve a low-carbon 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sumption side and production side of a country's economic carbon emissions, identify the country flow of carbon emissions caused by the final demand of each country, and grasp the carbon emission correlation between domestic industrie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ormulate the domestic emission reduction industrial policy and to implement the trade policy at the final demand level of each trading partner. Based on the country information advantages of the multi-country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ub-system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2009 economic activities, which can reflect the flow of carbon emiss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des of China's economic activities in 2009.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decomposed into internal effects, export effects and import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the internal effect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s greater than the export effect than the import effect. Carbon emissions on the consumer side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n the production side. Second, China is at the low end of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mainly undertaking terminal processes such as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exporting direct consumption items, exporting reprocessing items and import reprocessing items; and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of domestic products is relatively short. The effect of economic radiation on third countries is weak, and the import and export items of export reimport and export transfer from other countries are very small. Third,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relationship with seven trading partner econom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largest export effects and the smaller import effects in large developed econom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other emerg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the largest import effect and export effect, while Australia and Canada have very small import and export effects. Then, in view of the huge share of the internal effect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consumption side and the production side in China, this paper adopts the 2009 non-competitive input-output model, which excludes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s of imports, based on added value. The indexes reflecting green industry economy, such as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easure the green correlation among domestic industries. The improv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hows that the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the main source of high emission in China.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e top ten selected leading industries are agriculture, forestry, herding and fishery, real estate, pos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nance and other primary industries and producer service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whole paper,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杜刚;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9 欧元明;中国省域碳排放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83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8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