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铅锌污染区四季植物调查评价与群落模式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20 17:03
【摘要】:本课题调查了某铅锌矿污染区土壤污染状况和本土植物种类耐受和积累重金属特性,分析了铅锌尾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植物模式的修复效应,监测了尾矿区生态拦截净化系统的处理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某铅锌尾矿区土壤养分贫瘠、Pb、Zn、Cd严重超标,并伴有其他重金属元素污染。尾矿区治理的重点是恢复植被与景观,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和控制污染扩散。(2)研究采用植物重金属浓度C、积累量系数TQ和积累量U作为鉴别修复植物耐受和积累重金属性能的指标,其中C反映植物积累能力,TQ反映植物自地下向地上转运能力,U代表植物积累重金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修复植物评价指标体系,为铅锌尾矿库生态修复的植物筛选和修复功能评价提供了依据与方法。(3)采用植体重金属浓度C、积累量系数TQ和植物积累量U三大指标,分析比较了某铅锌尾矿区本土先锋植物耐受和积累重金属特性,调查出该尾矿区的先锋植物为春季:滇苦荬菜、益母草、紫苏、一年蓬、野胡萝卜、龙葵、苎麻、芒、节节草;夏季:野薄荷、益母草、山莓、青蒿、野菊、小飞蓬、狗尾草、节节草;秋季:红蓼、一年蓬、野豆、獯草、狗尾草、芒;冬季:藿香蓟、香丝草、白花鬼针草、魁蒿、冬茅、芦苇、芒草、节节草和狗尾草。(4)采用5种不同生态-经济型植物配置模式(Ⅰ:用材+景观植物;Ⅱ:用材+景观模式;Ⅲ:用材+能源植物;Ⅳ:珍贵用材+观赏植物;Ⅴ:工业原料+景观+用材植物)在某铅锌尾矿区建立了植物修复示范工程,其中模式Ⅳ、Ⅴ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覆盖率高、伴生植物种类多、群落组成稳定、重金属积累总量大,群落植物的经济价值高。工程实践证明,试验配置的生态-经济型植物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修复效应,建立的生态拦截净化系统能有效地降低污染区水土流失和控制重金属污染扩散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4)采用组合人工湿地技术在某铅锌尾矿区边界建立了生态拦截系统,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拦截净化系统有效地控制了污染区的水土流失和重金属污染扩散,出水水质各项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soi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accumulation and tolerance of native plant species in a lead-zinc mine contaminated area, analyzes the remediation effect of plant model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project in lead-zinc tailings area, and monitor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ecological interception and purification system in tailings area. The emphasis of tailings control is to restore vegetation and landscape, reduce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nd control pollution diffusion. (2) Plant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C,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TQ and accumulation amount U are used as indicators to identify the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plants. Medium C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plant accumulation, TQ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plant transportation from underground to ground, and U represents the ability of plant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On this basi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hytoremediation plants is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s a basis and method for plant screening and phytoremediation function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lead-zinc tailings reservoir. (3) The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 C in plant weight is adopted. Coefficient TQ and plant accumulation U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of indigenous pioneer plants in a lead-zinc tailings area. The pioneer plants in the tailings area were investigated as follows: Dioscorea yunnanensis, Leonurus leonurus, Perilla frutescens, Canopy, Wild carrot, Solanum nigrum, Ramie, Mango, Artemisia annua; Summer: wild mint, Leonurus heterophylla, raspberry, Artemisia annua, Wild. Chrysanthemum, Pennisetum, Sargassum, Herba Artemisiae; Autumn: Polygonum rubrum, Pennisetum annuum, wild bean, privet, sage, awn; Winter: Ageratum vulgare, vanilla, Bidens villosum, Artemisia rubra, Winter grass, reed, awn grass, Herba Artemisiae rubra, Herba Artemisiae rubrae, Herba Artemisiae Artemisiae, Herba Artemisiae rubrae, Herba Artemisiae Artemisiae, Herba Artemisiae Artemisiae rubra, Herba Artemi III: timber + energy plants; IV: precious timber + ornamental plants; V: industrial raw materials + landscape + timber plants) in a lead-zinc tailings area to establish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phytoremediation, in which model IV and V plants grow fast, biomass is large, coverage is high, associated plant species are many, community composition is stable,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s large, community pla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eco-economic plant model has goo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ect, and the ecological interception and purificat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oil erosion and control the influence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diffusion on the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 (4) The combined constructed wetland technology is used in a lead-zinc tailings area. The results of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show that the interception and purificat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oil erosion and the diffus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polluted area, and the effluent quality can reach the class II standard.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82;X1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英铭,李震坤;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年03期

2 聂继云,董雅凤;果园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果树;2002年01期

3 陈晓虹;用植物清除土壤的重金属污染[J];国土绿化;2002年07期

4 梁称福,陈正法,刘明月;蔬菜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5 李江川,冯保民;用植物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J];植物杂志;2002年01期

6 庚晋 ,周洁;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J];金属世界;2002年02期

7 胡宁静,李泽琴,黄朋,程温莹;我国部分市郊农田的重金属污染与防治途径[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3期

8 唐书源,赵治书,易庭辉,张鹏程;重庆郊县市场玉米的重金属污染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年02期

9 唐书源,李传义,张鹏程,谢琳,李其林,罗林;重庆蔬菜的重金属污染调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6期

10 贾广宁;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有色矿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措施[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杨定清;;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应对措施[A];四川省第十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阻止重金属污染不能靠个案追究[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立灿;;重金属污染的近忧和远虑[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重金属污染的症结是民主缺位[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伟;;典型国家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立法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7 成新;;太湖流域重金属污染亟待重视[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唐春花;冯昌和;马逸麟;;南昌城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查尔;刘东;;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修复技术[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安阳;谢明;;中药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十二五”医药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晓红;美国 种下水芹菜 消除重金属[N];广东科技报;2001年

2 李子娜;治理农田重金属污染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05年

3 刘伊婷;一项新技术填补我国农产品重金属快速检测空白[N];中国质量报;2006年

4 邹伟;关注机动车重金属污染[N];中国质量报;2008年

5 章轲;环保部重拳治理重金属污染[N];中国矿业报;2009年

6 刘凯;全国重金属污染整治方案加紧制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杨一苗;我国将全面治理重金属污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祁进成;西宁整治重金属污染企业[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武卫;好好管一管重金属污染[N];人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董克伟;10亿资金专项治理重金属污染[N];中国改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妍;关中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冠杰;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文凤;珠三角地区肉鸡组织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4 任红艳;宝山矿区农田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污染的遥感监测[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赵庆龄;基于文献计量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国际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汪霞;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陈翠华;江西德兴地区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及时空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曲贵伟;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污染修复作用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9 隆茜;上海城乡梯度上重金属污染格局及其磁学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杨忠平;长春市城市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解析[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燕;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徐兰;洋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安邦;城市地表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性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4 冯佳蓓;纳米羟基磷灰石对重金属污染农用土壤的修复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张亚会;填埋场周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特性研究及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花晓蕾;大气重金属污染实时评价显示系统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吴端阳;石家庄污灌区小麦玉米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张琛;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李念;潼关某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化学—植物联合修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戴佰林;重金属污染水稻中镉的减量化控制技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94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194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d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