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三峡水库支流水华机理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12-29 07:20
【摘要】: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水库干支流水环境状况及支流水华问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内外不少科研单位及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介绍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库水质状态及支流水华情势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关于三峡水库干支流水动力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水华机理及其调控措施的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发现包括:(1)三峡水库蓄水后支流库湾普遍存在分层异重流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干支流温度差及泥沙浓度差引起的水体密度差,其中水体温度差是主要因素;(2)在分层异重流的驱动下,支流库湾水体呈现"双混斜"及"半U"型特殊水体分层模式,支流库湾营养盐也主要来自于水库干流倒灌;(3)流速变缓只是支流暴发水华的表观原因,分层异重流驱动下的混合层(Zm)与临界层(ZCr)的关系变化才是决定水华生消的关键;(4)水库水位升降可通过影响分层异重流的形态、改变支流水体分层状态进而调控支流水华的生消过程,基于此提出了防控支流水华的"潮汐式"生态调度方法。如何将上述新发现上升为具有三峡水库特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实现支流水华的精准预测预报,开展能够协调水库传统效益和防控支流水华等生态效益的三峡及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多目标优化调度实践,应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Abstract]:Since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s impounded in 2003,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main and tributaries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problem of Shui Hua, the tributary of the reservoir, have become a widespread concern, which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water quality statu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nd the situation of Shui Hua,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main and tributarie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e mechanism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And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that needs further research.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stratified density current in the tributary bay afte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mpoundment, which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ain tributaries and the difference in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mong which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the water body is the main factor; (2) driven by stratified gravity current, the tributary-Kuwan water body presents a special delamination model of "double mixing oblique" and "half U" type, and the nutrient salt in the tributary bay is also mainly from the backflow of the main stream of the reservoir; (3) the deceleration of flow velocity is only the apparent cause of the tributaries breaking out to Shui Hu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xed layer (Zm) driven by stratified density current and the critical layer (ZCr)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extinction of water. (4) the rise and fall of reservoir water level can change the stratified state of tributary water body by influencing the form of stratified gravity current, and then regulate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extinction of tributary Shui Hua. Based on this, a "tidal" ecological dispatching method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ributary Shui Hua is put forward. How to raise the above new findings to the system theory and metho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o as to realize the accurate predic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tributary Shui Hua, The practice of joint multi-objective optimal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and upstream cascade reservoirs, which can coordinate the traditional benefits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Shui Hua, should be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effort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河湖生态修复与藻类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基金】:973计划前期研究课题(2014CB460601) 国家国际合作项目(2014DFE700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9086)
【分类号】:X5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祥滨;姚庆祯;巩瑶;陈洪涛;米铁柱;刘鹏霞;于志刚;;蓄水前后三峡水库营养盐收支计算[J];水生态学杂志;2009年02期

2 钱易;;当务之急:防治三峡水库污染[J];科学新闻;2003年15期

3 熊平生,谢世友,谢金宁;初探三峡水库湿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4期

4 曹明;蔡庆华;刘瑞秋;渠晓东;叶麟;;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5 刘兰玉;蒋昌潭;安贝贝;刘姣姣;龚立;;三峡水库175m蓄水对长江重庆段水质的影响[J];水资源保护;2012年02期

6 胡莲;邹曦;郑志伟;张志永;潘晓洁;冯坤;万成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小江沿岸水质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3年05期

7 张晟,刘景红,张全宁,黎莉莉,李崇明,高吉喜;三峡水库成库初期氮、磷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4期

8 张代钧,许丹宇,任宏洋,曹海彬,郑敏,刘惠强;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若干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9 幸梅;张秀;何秀清;;三峡水库156m水位蓄水前后长江干流水质的变化[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8年03期

10 曾凡海;张晟;熊强;吕平毓;兰峰;;三峡水库干流氮和磷含量的季节变化[J];中国环境监测;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福庆;;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梁福庆;刘福松;;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梁福庆;;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钟成华;;三峡水库对重庆水环境影响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跨越发展——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萃[C];2011年

8 李崇明;;三峡水库的富营养化发生条件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段跃芳;孙海兵;袁宏川;;三峡水库巫山县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初步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10 徐刚;;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后的环境变化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台桂花;开发三峡水库资源要进行环评[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陈景秋;解决三峡水库的水污染问题[N];中国特产报;2003年

3 主讲人 沈国舫 整理 嘉星一族;三峡环境之变[N];北京科技报;2010年

4 ;1月份三峡水库水质监测成果表[N];人民长江报;2005年

5 记者 商宇;我市出台三峡水库 消落区管理暂行办法[N];重庆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刘晓星 童克难;清清碧波漾 悠悠三峡情[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通讯员 何大福;万州区水利局:维护三峡水环境 建设绿色库区[N];中国水利报;2005年

8 胡学萃;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N];中国能源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何清平;建立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管理机制[N];重庆日报;2008年

10 胡爱民;三峡水库面临“水华”威胁[N];中国化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昭伟;三峡水库岸边水域水环境特性及承载能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谢更新;水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三峡水库为例[D];湖南大学;2005年

3 余杨;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鱼类中重金属污染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鸿博;三峡水库硅的分布特征及其收支与循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许其功;三峡水库水质预测及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4年

3 刘景红;三峡水库成库初期重庆段水体氮、磷的时空异质性[D];西南大学;2005年

4 张可;三峡水库成库后对典型污染物迁移与时空分布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8年

5 潘明祥;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目标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张金洋;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汞释放特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胡尚伟;三峡成库后重庆及三峡水中典型有毒重金属汞的污染状况分析及环境行为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李辉;水位变化下三峡水库典型消落区甲烷排放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黎莉莉;三峡水库135m蓄水前后水体重金属变异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10 程炳红;水位变化下三峡水库典型消落区CO_2排放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94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394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4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