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城市污泥“两段式”干化及协同焚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0 19:31
【摘要】:城市的污泥处理与处置已成为环保行业中的热点领域。本文以苏州园区污泥干化焚烧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两段式污泥干化工艺的系统设置、运行状况以及污泥干化产品的后续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如下的主要研究成果:采用两段式污泥干化工艺,利用干化厂、热电厂协同处置园区污泥,经过优化和改进,1999天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干化1吨湿污泥(含水率大于80%)的蒸汽耗量为0.63吨,电耗为35.6k Wh,冷却水耗量为16.4吨,与原设计值相比分别下降28%、21%和48%。两段式污泥干化工艺的一段干化温度在133℃以下,二段干化温度在105℃以下时,可有效保留污泥热值,并降低排水中COD、TOC、NH4+-N的浓度恶臭污染物的排放,使重金属污染物主要积聚在污泥中。当干化污泥与煤的掺烧比为5.8%时,其排放烟气中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单独焚烧用泥质》的要求,二VA英的浓度只有0.018 ng TEQ/m3;污泥中的铜、铬、镍、砷等重金属主要转移到飞灰及炉渣中,二者的浸出毒性检测结果表明掺烧后的飞灰和炉渣均不属于危险废弃物。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该污泥干化项目取得了良好的资源综合利用效果:通过干污泥与煤在电厂掺烧,每年为热电厂节约标准煤12000吨;热电厂销售发电余热蒸汽每年可获得900多万的收入;污泥干化厂销售干污泥每年可获得300多万元的收入,通过冷凝水回收利用,每年可节约脱盐水66960吨;干化厂的生产废水回排至污水厂减少了干化厂尾水处理设施投资;中水在干化厂的利用每年为污水厂增加120余万元的收入,同时也减少了干化厂内新鲜水的消耗;炉渣飞灰外销至建筑材料商,每年可生产建筑辅料10000吨。
文内图片:污泥干化厂、污水处理厂与热电厂协同发展模式
图片说明: 苏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原有的填埋场趋于饱和,再具有二次污染的隐患和不符合《苏州市污泥处置规划》要求,,苏州工业园区政择引进两段式干化技术,采用产业协同、循环利用模式,以稳定化、无害化并宗旨处置园区内污泥。为尽量降低运营成本,发挥产业协同效应,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与资源目选址于中新公用旗下苏州东吴热电有限公司厂区内,项目位置同时也紧邻园水处理厂,距离园区第一污水处理厂仅 8 公里。该布局首先有效地缩短了湿污泥的运输距离,极大地降低了园区处置污泥的综合成本,并通过邻近热电厂高方式实现了彻底的污泥减量,节省了额外建设焚烧炉的投资费用,还将焚烧后为建筑辅材加以利用,解决了干污泥后续处置的问题。干化污泥所需的热能与分别就近利用了热电厂的余热蒸汽与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利用和节省了能源蒸汽冷凝后的热水又再次返回至热电厂循环利用,污泥干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送至就近的污水厂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这一工艺路线设想较好地实现了污泥污水处理厂与热电厂之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与展的理念(见图 2-1)。
文内图片:二段式污泥干化工艺示意图
图片说明: 天津滨海污泥干化项目与重庆鸡冠石污泥干化项目也都采用了两段式干化.1 两段式污泥干化工艺流程介绍两段式干化工艺流程见图 2-2,含固率 20%的湿污泥由全封闭的卡车运至污料池,短时储存后,泵送入第一段薄层蒸发器进行干化。薄层蒸发器以 250 和蒸汽为热源,通过薄层蒸发器间接干化污泥,将脱水污泥的含固率从 20%50%[25]。此时污泥可塑性最好,通过切碎机将污泥做成面条状,经摇摆式输二段带式干化机进一步干化。带式干化机共分三层,上、中层利用循环热风泥,循环热风一部分热量来源于一段薄层蒸发器蒸发出来的废热,一部分来,将污泥含固率提高至 70~90%,下层通入冷风对干污泥进行冷却,保证出 摄氏度以下。最终污泥颗粒与煤混合后作为燃料焚烧,这样在对污泥进行量的同时,还能同时利用污泥的能量。第一段薄膜蒸发器产生的废热蒸汽通回用到第二段加热,不足部分再由新鲜蒸汽补充,充分利用了热能。干化工部来自于热电厂的蒸汽,干化过程中形成的冷凝水又回至热电厂作为锅炉工艺废水全部收集后送往邻近污水厂集中处理,并达标排放。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永兵;陈洪龄;吕志刚;许宗;彭嘉培;;以干化太湖淤泥为原料烧结制砖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5期

2 蒋文俊;吕志刚;;贡湖湾淤泥干化技术的研究[J];过滤与分离;2011年01期

3 李雪倩;李晓东;严密;严建华;;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热脱附预处理过程干化及排放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4 胡保安;;环保疏浚泥浆脱水干化技术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5 康军;;城市污泥生物干化技术及展望[J];科技资讯;2013年23期

6 黄文雄;苏红玉;黄丹丹;尹然;袁松;梁前芳;;通风方式对高含水率垃圾生物干化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8期

7 李春萍;蔡先明;秦侠;张红玉;;通风、翻堆和添加剂对垃圾生物干化和臭气排放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4年03期

8 霍守亮;席北斗;荆一凤;刘鸿亮;;环保疏浚底泥干化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2007年05期

9 范海宏;韩丁;苏琦;;干化温度对城市污泥热值影响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李润东;张万里;孙洋;贺业光;;污泥热干化技术适应性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可再生能源;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成;陈泓哲;何欢;;蒸气干化垃圾-一种可持续城市垃圾处理技术[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兆龙;朱芬芬;李国傲;姜惠民;;城市污泥热干化尾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3 徐华成;何品晶;王冠钊;顾伟妹;邵立明;;脱水污泥生物干化及产物农用性质评价[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平;;污泥热干化工程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应广东;乔军;吴朝军;管全红;;造纸污泥半干化脱水试验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昊;邹惠芬;费颖超;张营;杨富华;;污泥热干化技术与生物干化技术的比较分析[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医药科学分册)[C];2013年

7 姜立安;孙卫东;汪泳;黄志强;严平;孙守林;;利用电厂烟气余热干化污泥的工程案例介绍[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姜良军;张华;;污泥低碳干化新技术[A];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05: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C];2012年

9 胡大卫;赖参森;郭淑琴;;因地制宜开拓脱水污泥干化、资源化出路[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营;邹惠芬;费颖超;唐昊;杨富华;;嗜热微生物在污泥生物干化领域的应用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医药科学分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薇;加钙干化技术解廊坊污泥处置之急[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马薇;河底淤泥变身为“宝”[N];新华日报;2008年

3 顾定槐;苏州中新工业园污泥将干化处理[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文雯;水热干化技术污泥处置闯新路[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污泥低温干化可变资源[N];文汇报;2006年

6 郭薇;加钙干化技术处理工业污泥效果好[N];中国化工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徐卫星;立足中心工作 服务绿色发展[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记者 丁建国 通讯员 殷亚红;“三泥”污染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N];中国石油报;2007年

9 记者 张帅 报道组 陈汝平;婺城企业主动技改助力治水[N];金华日报;2014年

10 文吉;水专项助力我国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发展[N];中国建设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卫兵;封闭仓式污泥动态生物干化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侯凤云;城市下水污泥流化床干化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邓文义;污泥间接式干化机理及处置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刘欢;铁—钙基调理剂对市政污泥深度脱水及干化气化的影响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承辰;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齐鲁;污泥处置过程含氮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其协同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付丽霞;干化处理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浆果及其葡萄酒品质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4 孙明华;城市污泥“两段式”干化及协同焚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张卫军;城市污水污泥热干化特性及能耗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张兆龙;市政污泥低温热干化特性及废气成分检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7 孔晓伟;城市污水污泥生物干化过程控制参数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管小乐;兰州市七里河安宁污水厂剩余污泥石灰干化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9 袁军;城市污水污泥转筒式直接干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薛白;调质脱水污泥的干化和制肥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2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12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