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苏州市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2 12:51
【摘要】:环保是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必须牢固树立环保至上、生态优先的理念,建立起适应苏州市发展要求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苏州市率先在生态红线规划方面进行研究,在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结合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等相关因素,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不利影响,找出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红线区划定的科学方法,并对其他地方的生态红线划定起到借鉴作用。苏州市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关系到经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安全、生态敏感性和稀缺性等因素,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也相互促进;苏州市生态红线包含10个类别共103个区域,总面积达3205.52平方公里,占我市国土面积的37.76%。论文例举了饮用水源地、太湖重要岸线保护区、重要湿地等不同类别生态红线保护区分析划定的主要因素,说明其如何影响生态红线的划定,并提升形成红线划定的建议方法。最后针对苏州市生态红线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图文】:
生态红线区域
重要湿地一级管控区:二级管控区:或者是擅自改取土、开矿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重要渔业水域二级管控区:方法捕捞,禁设置碍航渔具成一定损失的清水通道维护区一级管控区:二级管控区:等养殖;新、期搬迁或治理保措施必须达生态公益林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二级管控区:
009年-2013年苏州市经济发展趋势图
.1 经济社会发展因素2013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 1.3 万亿元,16 万家企业,第二产业占比近一半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331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207.1 亿元。环保投入 49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3.8%。最近 5 年的具体情况,参见如下图表:表 4-1 2009 年-2013 年苏州市经济发展情况单位:亿序号 年份 GDP 增长率1 2009 年 7740.21 15.51%2 2010 年 9228.91 19.23%3 2011 年 10716.99 16.12%4 2012 年 12011.65 12.08%5 2013 年 13015.7 8.36%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敏,艾南山,姚建,罗文锋;西南生态脆弱区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2 侯东民;;关于解决西部贫困及生态问题的建议[J];环境保护;2006年08期

3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4 乔波;严贤春;;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治理恢复模式调查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10期

5 王永莉;;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四川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6期

6 侯东民;;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展望[J];世界环境;2010年04期

7 宋崇真;周玉华;;生态脆弱区保护立法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芹;;生态脆弱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2年06期

9 尹建锋;仇高喜;;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J];神州;2013年30期

10 陈国阶;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探讨[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杝紫娥;;花东纵谷北段生态脆弱区与土地利用关系[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2 延军平;;论生态义务[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小珊;刘宁薇;杨森;;辽西生态脆弱区下垫面变化对夏季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伍黎芝;;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姚孝友;;淮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6 狄国忠;;生态移民是破解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的科学之道[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董锁成;刘桂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林泉;罗琼;陈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脆弱性与资源利用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9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嘉琳;三部委严禁重点生态功能区违规开发[N];经济参考报;2013年

2 王伟;南宁投资300亿打造“生态市”[N];中国花卉报;2008年

3 记者 吴宏林;宁夏模式破解全国生态脆弱区林改难题[N];华兴时报;2010年

4 记者 王薇薇 通讯员 薛德友;内蒙古生态气象亮点频现[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牛海;从“生态立省”到“生态强省”[N];安徽经济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毅;甘肃团建议国家给予生态补偿[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武宏斌;构筑环首都生态屏障确保北京生态安全[N];西部时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陈泳;生态屏障行动:呼唤绿色陇原[N];甘肃日报;2013年

9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 何海狮;强化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秩序[N];广西日报;2013年

10 记者 景慎好;力争到2020年使吕梁山地区生态全面改善[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飞;基于生态系统功能多重属性的森林生态服务提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胡宗潭;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洪富艳;中国生态功能区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孔庆云;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有斌;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璇;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兰岚;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及其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杨锦滔;长沙市生态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申楠楠;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甘肃省生态脆弱区发展优化调控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5 孟强;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6 石晓丽;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唐亮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王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生态和谐青海的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淑娟;浙江省低丘红壤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变化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10 乌日套吐格;内蒙古生态移民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17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17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5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