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国区域污染减排效应与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2 21:32
【摘要】:在描述中国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量、经济增长规模、工业行业污染排放强度和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无残差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分解出1991-2014年经济增长规模、经济空间结构和排放强度对工业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并进一步利用模型测算全国和地区的污染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导致工业行业污染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对其有正向驱动作用;经济规模效应、经济空间结构和排放强度三种效应的叠加使得污染排放量有一定的波动;由潜力测算模型可知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排放潜力整体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
【图文】:

图11991年以来中国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


Ii,t,minIi,t其中,Pi,t表示i地区第t年污染减排潜力,i的取值分别代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减排潜力(i=1,2,3,4),Ii,t,min表示i地区t年隶属的省份中排放强度最小值,Ii,t表示i地区t年排放强度。二、工业污染排放量变化效应的分解分析全国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从1991年2.5×106万吨增加到2014年8.2×106万吨,平均增长率高达90%,原始数据带入效应分解模型,得到全国业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动态效应变化趋势。1991-2014年全国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如图1所示:图11991年以来中国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年度间工业行业污染排放量均值为2.8×106万吨,从时间序列变化来看,经济增长对工业污染排放施加正向影响,是导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年度间变化效应均值为3.7×105万吨,是年度间工业行业污染排放量均值的13.2%,即经济规模每年促进工业行业污染排放量增长15%左右。而工业污染排放强度表现为抑制污染排放量增加的因素,年度间变化效应均值为-5.2×105万吨,是年度间工业行业污染排放量均值的18.6%,即排放强度每年抑制工业行业污染排放量20%左右。经济空间结构变动为抑制污染排放量增加的因素,年度间变化效应均值为-4.9×103万吨,是年度间工业行业污染排放量均值的0.2%,即经济结构每年抑制工业行业污染排放量增长不足1%。112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图21991年以来东部地区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


各地区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如下图所示:图21991年以来东部地区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图31991年以来中部地区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图41991年以来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图51991年以来东北地区工业污染排放量动态变化效应分解由地区效应分解图可知,各地区的效应变化在1991-1995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段有较大的波动。1991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格局推进,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因素对污染排放的方向驱动使得在该时段发生大幅度波动。东部地区规模效应均值1.9×105万吨,技术效应均值为-1.8×105万吨,结构效应均值为-1.4×104万吨,总体表现为负向驱动效应,总效应均值为-0.9×104万吨。中部地区规模效应均值9.7×104万吨,技术效应均值为-1.5×105万吨,结构效应均值为1.1×104万吨,总体表现为负向驱动效应,,排放均值为-4.0×104万吨。西部地区规模效应均值5.7×104万吨,技术效应均值为-9.0×104万吨,结构效应均值为3.6×103万吨,总体表现为负向驱动效应,排放均值为-3.0×104万吨。东北地区规模效应均值2.9×104万吨,技术效应均值为-1.0×105万吨,结构效应均值为-5.8×104万吨,总体表现为负向驱动效应,排放均值为-7.8×104万吨。各地区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趋于平稳状态,整体来看技术进步总效应与技术效应的变化情况是一致的,除个别年份以外,其余年份都在时间轴的下方,这说明在1991-2014年技术效应对总排放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三、工业污染减排潜力测算与分析利用原始数据,代入全国工业行业污染减排潜力测算模型,结果如图6所示: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1&ZD04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BJY0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41271140)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16B506\CX2016B507) 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2ZK2014)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0YJA790220)
【分类号】:X321


本文编号:2517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17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1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