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污泥回流工艺对低浊微污染水的强化处理及絮体分形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9 14:06
【摘要】:我国南部地区的地表水源水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水库水等,其中湖泊、水库为典型低浊微污染水源水,具有较低的颗粒悬浮物浓度、较小的颗粒尺寸、较高浓度的有机物和氨氮,并含有一定的嗅和味,因此在混凝反应过程中颗粒间的碰撞和聚集效率低、混凝效果差、药剂消耗量大、污泥产量大,给常规工艺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和有效处理,对低浊微污染水进行强化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净水厂沉淀池污泥内的部分不溶性金属氢氧化物,具有混凝吸附作用,将其回流到混合池,不但可以增加原水中颗粒物浓度,还能起到强化混凝的效果的作用。絮凝反应过程中絮体的表面形状和内部颗粒具有高度不规则性、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因此聚集体的形态和结构具有分形特征。目前,人们对于絮体反应过程中各影响因子对絮体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絮体形态和结构的变化过程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分形理论为絮凝工艺的改进和絮凝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本课题探索性的研究了污泥回流工艺对低浊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处理及其絮体的分形特性。本课题以低浊微污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试验,采用CCD摄像系统对絮凝反应器内絮体的形态进行动态原位实时拍摄,对比了不同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简称PACl)投量下常规工艺和污泥回流工艺对浊度、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絮凝体分形维数的成长变化过程,考察了混凝剂投量、助凝剂、回流比(铝盐污泥投量与水处理量的比值)对污泥回流工艺的浊度、UV254和CODMn去除效果的影响及其絮体形态和结构的成长变化过程,污泥回流工艺对水质和水力冲击负荷的抵抗能力和吸附剂、预氧化及预氧化与吸附剂联合对污泥回流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其絮体形态和结构的成长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混凝剂投量下常规工艺和污泥回流工艺的对比试验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污泥回流工艺可以减少混凝剂投量和污泥产量,污泥回流工艺在PACl投量为0.04 mmol·L-1时对浊度、UV254和CODMn具有较好强化混凝效果,且生成的絮体大而密实,沉降性能好。PAM对污泥回流工艺的影响试验发现,PAM可以增强絮体的密实度,增大絮体平均粒径,提高絮体强度,改善絮凝效果。回流比对污泥回流工艺的影响试验发现,回流比为1%-4%时,污泥回流对水中浊度和有机物有强化去除效果,且絮体结构较为密实、颗粒平均尺寸大、絮体沉降性能好、絮体颗粒粒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2.不同冲击负荷下污泥回流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和对絮体的结构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当原水浊度为20-60NTU、天然有机物含量越低、pH为7-8、水力搅拌适宜时污泥回流工艺的强化混凝效果好,絮体密实度高、颗粒平均尺寸较大,絮体颗粒粒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3.通过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简称PAC)、沸石和磁铁矿与污泥回流3种组合工艺的对比发现,活性炭-回流污泥组合工艺对浊度和有机物有很好的强化去除效果,且大大增大了絮凝过程中絮体分形维和成长速率,改善了絮体沉降性能,形成的絮体颗粒粒径分布均匀集中。高锰酸钾预氧化联合粉末活性炭回流污泥组合工艺大大的强化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极大的改善了絮体形态结构特性,并加速了絮体的成长速率。4.絮体在成长过程中絮体粒径和分形维数,能很好地反应絮体成长过程中结构和形态的变化,能够灵敏地反映絮凝过程中水力及水质条件变化对絮体成长特性的影响,能够很好的反应絮凝效果,但是在混凝条件和冲击负荷等在很小范围内变动时,絮体分形维数不能灵敏表现出来。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汤鸿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对絮体性状特征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7年02期

2 武若冰;王东升;李涛;;絮体性能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与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刘宗昭;方申文;龙卫红;甘二勇;;聚甲基丙烯酸改善含聚污水黏性絮体的评价[J];石油化工;2013年03期

4 贺维鹏;南军;刘佳;向帆;;絮体破碎再形成行为的计算机模拟[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5 贺维鹏;南军;施周;刘佳;;絮体破碎过程的仿真及试验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6 韦伟;杜茂安;朱佳;张朝升;张可方;;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7 朱哲;;絮体强度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4年09期

8 魏在山,徐晓军,宫磊;新型聚硅硫酸铁铝处理废水的絮体分形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9 余剑锋;王东升;叶长青;杨敏;葛小鹏;汤鸿霄;;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研究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粒径和絮体结构[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王丽坤;王启山;孙晓明;杨健康;刘艳芳;;壳聚糖助凝对三氯化铁絮体形态和强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晓军;魏在山;宫磊;宁平;;絮凝气浮过程中絮体分形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曹百川;高宝玉;许春华;付英;刘鑫;;pH对聚合硅酸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铁处理黄河水效果及生成絮体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汤鸿霄;;阳离子PAM投加量对絮体性状特征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传常;唐爱东;王勇;;聚合氯化铝-腐殖酸(PAC-HA)絮体的表面分形模型[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金同轨;张建锋;高湘;王华军;张树德;;黄河泥沙的混凝形态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王伟强;李星;杨艳玲;周志伟;;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特性及沉后水质的影响[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伟;沉淀底泥投加强化絮凝效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俞文正;混凝絮体破碎再絮凝机理研究及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贺维鹏;絮体分形成长与流场协同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阮,

本文编号:2558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58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8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