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面向“十三五”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控制单元划分方法

发布时间:2019-12-04 12:04
【摘要】:针对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对重点流域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的要求,便于"十三五"期间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提出一种能有效衔接流域水自然特征和水资源三级分区、以乡镇级行政区划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综合考虑污染源分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诸因素的控制单元划分方法。基于该方法将全国重点流域划分为1 784个控制单元,并促成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6月发布了"十三五"期间全国343个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信息清单。为"十三五"期间流域水环境管理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实现基于控制单元的水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图文】:

水文,水文单元


第6期邓富亮,等:面向“十三五”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控制单元划分方法!911衔接已有水资源分区,在水利部水资源三级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3个等级的水文单元,即将流域共划分为6个等级的水文单元。如图1所示,图1(a)为所选取的一个第3级水资源分区单元,图1(b)—图1(d)为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以图1(a)为边界划分的第4、第5和第6级水文单元。该方法划分的6级水文单元可以在不同尺度上界定流域的地理范围,并且上下级水文单元具有保持边界一致的隶属关系。这是基于水文单元界定汇水单元地理范围的重要依据。图1水文单元划分示意Fig.1Schematicofhydrologicalunitdivision2.3通过汇水分析识别汇水单元识别汇水单元是控制单元划分的关键环节,其综合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流域的控制断面位置、地形特征、汇水特征、水系特征等,同时也包括流域内区域污染排污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需求、土地利用特征等诸多因素。因此,本文识别汇水单元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主要指采用GIS技术,基于选取的控制断面位置、水体分布、水文特征、污染源分布、土地利用等多种空间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将满足控制单元划分基本原则的水文单元初步划分到一个汇水单元;定性分析主要指采用专家判断的方法,在通过定量分析生成汇水单元的基础上,结合管理经验、实地验证等,经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并与流域水环境管理部门进行对接,根据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对汇水单元做出调整、完善,在优先考虑汇水范围内水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能够体现现阶段污染源排放与水体水质的输入响应关系的汇水单元。从执行程序上讲,识别汇水单元是“自上而下”逐级划分、“自下而上”层层对接的过程,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完成。国家根据控制单元划分的基本原则,初步识别汇水单?

水文,水文单元


第6期邓富亮,,等:面向“十三五”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控制单元划分方法!911衔接已有水资源分区,在水利部水资源三级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3个等级的水文单元,即将流域共划分为6个等级的水文单元。如图1所示,图1(a)为所选取的一个第3级水资源分区单元,图1(b)—图1(d)为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以图1(a)为边界划分的第4、第5和第6级水文单元。该方法划分的6级水文单元可以在不同尺度上界定流域的地理范围,并且上下级水文单元具有保持边界一致的隶属关系。这是基于水文单元界定汇水单元地理范围的重要依据。图1水文单元划分示意Fig.1Schematicofhydrologicalunitdivision2.3通过汇水分析识别汇水单元识别汇水单元是控制单元划分的关键环节,其综合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流域的控制断面位置、地形特征、汇水特征、水系特征等,同时也包括流域内区域污染排污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需求、土地利用特征等诸多因素。因此,本文识别汇水单元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主要指采用GIS技术,基于选取的控制断面位置、水体分布、水文特征、污染源分布、土地利用等多种空间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将满足控制单元划分基本原则的水文单元初步划分到一个汇水单元;定性分析主要指采用专家判断的方法,在通过定量分析生成汇水单元的基础上,结合管理经验、实地验证等,经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并与流域水环境管理部门进行对接,根据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对汇水单元做出调整、完善,在优先考虑汇水范围内水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能够体现现阶段污染源排放与水体水质的输入响应关系的汇水单元。从执行程序上讲,识别汇水单元是“自上而下”逐级划分、“自下而上”层层对接的过程,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完成。国家根据控制单元划分的基本原则,初步识别汇水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维华,张庆丰,杨志峰;国内外水环境管理体制对比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2 杨玉川,罗宏,张征,肖朝明,芦家娟,王薇;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中国将投入数百亿元构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支撑体系[J];水利水电技术;2008年02期

4 张本效;;“3S”技术与小城镇水环境管理[J];城市问题;2010年04期

5 王资峰;宋国君;;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政治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宁镭;李中军;傅臣家;;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探讨[J];学理论;2011年13期

7 吴文华;马玉波;;浅谈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探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年05期

8 何大伟,陈静生;我国水环境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环境科学进展;1998年05期

9 楼光平;乡镇企业的水环境管理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年05期

10 刘亚男;田义文;张明波;;流域水环境管理中省际政府间协调机制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力;;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水环境管理[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王灿发;;我国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的政策和立法分析[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李广兵;;流域水环境管理:问题与建议[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杨倩;;我国城市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思考[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雷玉桃;;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博弈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梁胜文;;关于水环境管理机制与观念创新的探讨[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7 赖火秀;;关于厦门市石兜水库扩容工程水环境管理的探讨[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论文集[C];2008年

8 程伯仕;苏倪;;水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9 罗晓;陈晓;梁振青;罗人明;王文娟;;石家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黄锡生;;三峡库区水环境管理法律探讨[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培 张风春 张晓岚(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跨界水环境管理 借鉴国外合作机制[N];中国水利报;2012年

2 记者 田铁流 谢超平;探索建立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N];惠州日报;2013年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夏青;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管理[N];中国水利报;2002年

4 禹雪中 马巍;数字化水环境管理新坐标[N];中国水利报;2004年

5 记者 尹婷婷;中德水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在蓉成立[N];成都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晓星;以技术创新提升水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记者 廖重斌;保护珠江流域有了立体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1年

8 顾瑞珍;国家投入数百亿元 构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支撑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9 耀家昌;清镇市加强“两湖”水环境管理[N];贵州政协报;2009年

10 顾瑞珍;国家将投入数百亿元构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支撑体系[N];中国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钟锦;基于演化博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2 王资峰;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凌;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宁镭;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杨玉川;流域水环境管理指标系统结构解析与变异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黄振华;滇池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5 李贤;基于GIS的秦皇岛市石河水环境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6 熊晓丹;中国环保NGO参与水环境管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姜伟红;政府视角下的上海市水环境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查术云;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杨晓钰;跨行政区域地表水环境管理的合作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冯雅倩;合肥市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9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69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f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