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光热效应与激光背向散射干涉技术的水中重金属离子定量检测

发布时间:2020-03-21 14:47
【摘要】: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减少水环境的污染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在水污染中,工业废水污染是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中,一般都含有重金属离子污染物,并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对人类生存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检测和监控是减少污染、保障水质的必要条件。因此,找到一种有效检测水中的重金属成分及含量的技术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学检测技术,该技术将光热效应(photothermal effect,PT)和激光背向散射干涉(back-scattering interferometry,BSI)技术相结合,通过检测微通道内重金属的显色液光热效应引起的折射率变化,实现了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定量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热效应与背向散射干涉结合的水中重金属离子定量检测技术。选用特定波长的激光器作为光源,结合显色反应、光热效应和背向散射干涉实现了微体积水中重金属的定量检测。这种检测方法既保留了比色法的简便及反应快速等优点,克服了目视比色法不能定量检测的缺点;也发挥了背向散射干涉技术高精度、低损耗、非接触式等优点。2、在本文中使用PT-BSI重金属离子定量检测技术对水中Cr(Ⅵ),Cu(Ⅱ),Fe(Ⅱ)进行了定量检测。并使用UV-Vis方法与PT-BSI方法进行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以光强度为0.55 mW/cm~2,根据3σ的方法得到Cr(Ⅵ),Cu(Ⅱ),Fe(Ⅱ)的检测限为0.04 mg/L,0.3 mg/L,0.06 mg/L,低于国家规定饮用水重金属含量标准:饮用水中Cr(Ⅵ),Cu(Ⅱ),Fe(Ⅱ)含量应分别低于0.05 mg/L,1.0 mg/L,0.3 mg/L,适用于医疗诊断,食品安全,水质污染等领域。
【图文】:

重金属污染,事件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铁位居地壳含量第四,占地壳含量的 4.75%,仅次于氧、硅、铝,是一种分布广泛元素。其中,Fe(Ⅱ) 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用于氧气的运输[12]。然而,缺铁会致贫血,这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疾病之一[13]。正常情况下,Fe(Ⅱ)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铁本身也不具有毒性,然而体内含铁量过高会引起多种病理状况,包括肝和心脏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免疫系统异常[14-17]等疾病。因此,在药、环境、工业样品以及水质中测定铁具有重要的意义[18]。虽然铁对人和动物毒性很,但水体中铁化合物的浓度为 0.1~0.3 mg/L 时,会影响水的色、嗅、味等感官性状,所含的某些铁化合物的浓度达到 0.04 mg/L,水体便会出现异味。

示意图,传感器,示意图,毛细管


技术灵敏、微体积等优点。由于重金属的络合物具有光变时其折射率会随温度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将液体以实现微通道内液体高灵敏度检测。关于实验理论方了四条射线模型,并对无覆层的熔融毛细管进行了初步线模型对有覆层的熔融毛细管进行了分析,用来揭示和特征[53],这些理论对背向散射干涉技术做了初步补充与应及背向散射 (PT-BSI) 研究检测方法。oo 等人[54]采用泵浦-探测光前向散射干涉结构,使用 53的低功率激光器对毛细管中血样中血红素的进行了定量色与 CCD 采集信号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了一种基于光热back-scattering interferometry) 相结合的生物分子定量检根离子的检测限为 0.05 mg/L[55]。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24;X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涛;彭晓世;魏惠月;闫亚东;王峰;刘慎业;;神光Ⅲ原型装置的近背向散射光诊断系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12期

2 杨平;祝海江;田旭;;仿人体组织材料的超声背向散射系数测量研究[J];电子学报;2010年05期

3 王传珂;杨正华;刘慎业;廖强;;基于神光Ⅲ原型装置的近背向散射诊断系统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8年05期

4 郭金川,牛憨笨;一种减小X射线背向散射方法的计算机模拟[J];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杨军,任卫东,陈昕,张丽艳;背向散射参数测定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心肌超声组织特征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6 李莉,吴朝霞,程敬之;定量背向散射成像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9年01期

7 毛伟年,冯若,张卫;哺乳动物软组织超声背向散射谱研究[J];声学学报;1992年06期

8 冯若,王新龙,陈兆华,叶式公,管正元,邢舜琦,王淑华,秦建瑛;猪的软组织超声背向散射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9年04期

9 毛伟年;;利用回波质心频率校正衰减的定量超声背向散射系数成像[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3期

10 毛伟年;;心肌组织定征:临床研究与动物研究结果之比较[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琦;谢建华;姜智明;;超声背向散射参数对正常人心肌的组织定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童紫莺;郑哲岚;王剑澜;姚磊;牟芸;赵君康;徐启彬;;声学造影剂及背向散射技术无创测量心腔内压力的初步研究[A];2004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张德行;;生物体软组织声学背向散射性能计算机仿真研究[A];2001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姜允琦;李若愚;董健;;超声背向散射技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姜允琦;李若愚;董健;;超声背向散射技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A];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刘成成;他得安;王威琪;;松质骨中超声背向散射的数值仿真[A];第二届西安-上海两地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方艺;丁小强;刘诗珍;舒先红;黄国倩;钟一红;宦金星;;纠正贫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肌背向散射特征的影响[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8 刘晓宙;叶式公;龚秀芬;章东;;高频超声背向散射系数的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9 郭卫军;高鑫;唐怡;舒先红;沈学东;;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定量评价Graves’病心肌病变[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刘小荣;贺西平;崔东;贺升平;尼涛;陈仁松;;超声背向散射技术防伪辨识金属材料[A];2014年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耿金凤;含杂马铃薯中土块和石块的激光背向散射成像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姜允琦;超声背向散射技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D];复旦大学;2013年

3 耿军平;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周楚;EAST托卡马克上的多普勒背向散射仪[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吴文霞;超声组织定征彩色室壁运动声学定量技术对冠心病存活心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6 毛慧;谐振式微光学陀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红;基于光热效应与激光背向散射干涉技术的水中重金属离子定量检测[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韩洋;漫反射板在ICF靶场近背向散射测量中的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7年

3 崔励;超构表面对电磁波散射特性的调控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4 李荣;基于激光背向散射干涉的分子定量检测技术[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5 杨梦薇;仿组织材料的背向散射系数测量及三维成像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杨正华;近背向散射与全口径背向散射测量系统的研制[D];重庆大学;2008年

7 万旭东;提高光纤背向散射法测量精度的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孟祥富;驱动激光束间相干性对背向散射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9 罗玮;超声背向散射评价心肌纤维化及心肌收缩功能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许国亚;神光-Ⅲ主机背向散射诊断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2593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3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8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